臺兒莊區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堅持“打造一個片區、做強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全力推動片區提質、產業提優、建設提檔、治理提效,有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目前已建成省市級示范片區7個、和美鄉村示范村96個,片區覆蓋率100%;建成高標準農田43.7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99.4%,占比全市第一;發展按揭農業3960畝,建成高標準冬暖式大棚474座,年產蔬菜食用菌60余萬噸,入選山東省鄉村振興改革典型案例。
科學謀劃,構建全域振興新格局。統籌謀劃,堅持“策劃先行、運營前置”,按照“產、村、人”融合發展方向,以鎮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科學合理確定片區建設順序,建成“菇韻蘭祺”“康旅運河”等省、市、區三級示范片區12個,形成全域整治、梯次提升的鄉村建設良好局面。完善機制,出臺《臺兒莊區國有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方案》,區屬六家國企分別對接六個鎮街,建立“財政引導+國企主導+社會參與”融資模式,探索形成國企合作、民企投入、合作社聯動、村民參與的利益聯結機制,將國有企業資本、管理、市場等優勢與農村資源有機結合,帶動更多要素資源向鄉村聚集,切實達到強村富民與國資增值的雙贏。該區充分研究混改相關政策,制定切合實際的混改方案,4月17日,區屬國企山東良安農發集團與山東蘭祺生態農業科技公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蘭祺智慧農業綜合體項目,有效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提升產業運營效能,目前蘭祺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已投產試運營。強化企業培育,已組織推薦山東良安祥和乳業有限公司、山東大運河智慧冷鏈物流有限公司、棗莊市金森化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申報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產業筑基,蹚出強村富民新路子。培優樹強特色產業,深化區域產業發展定位,聚焦甜桃、長茄等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培育發展動能,構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鄉村特色產業格局,建立具有鮮明地域標識的產業矩陣。澗頭集鎮與省農科院對接合作,圍繞茄子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示范,簽訂共建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展示區合作協議,為長茄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撐,助力打造區域性現代農業示范樣板,提升長茄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托“按揭農業”示范基地,運豐良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積極與吉林大學對接,圍繞功能農產品研發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目前,該區長茄種植面積約0.6萬畝,產值達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3.3%,帶動周邊農戶6500余人,產品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已成為該區鄉村富民主導產業之一。積極融入“好品山東”“棗味榴傳”品牌體系,推動特色農產品從“小眾”走向“大眾”,實現量質雙升。目前,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4個,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25個,1個農產品獲評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4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名錄。培育全產業鏈條,實施農業企業提振行動,累計培育牧原農牧、登華屠宰、良安祥和、運豐良蔬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6家。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推動產業鏈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3家。開展高質高效農業產業招商,精心繪制細分產業鏈招商圖譜,全力推進農業“接二連三”,新招引魚菜共生農光互補循環農業產業園、蘭祺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2個。創新多元化投入,整合財政資金1.8億元,撬動社會資本9億元,實施鄉村振興重點項目1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15%以上。探索發展“按揭農業”新模式,通過“政府主導規劃、國企引領建設、金融多元扶持、農戶按揭使用、社會化服務保障”的形式,將國有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生體,有效破解農戶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融資瓶頸,累計投入4.2億元,建設冬暖式日光溫室3960畝、474棟,畝均產值突破6萬元,直接帶動就業近6000人。
共建共享,繪就水美鄉村新圖景。以“一渠六河”為脈絡,投資8億元打造40公里水潤田疇生態水系,茅茨河十里畫廊、小季河親水樂園等打卡地聯動成勢,水上游船、漁歌餐廳等休閑業態串珠成鏈,持續擦亮人水相親、生態共富的“水美臺兒莊”名片。生態治理提標擴面,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清臟、治亂、增綠, 建成省市級和美鄉村示范村96個、美麗庭院10434戶,城鄉垃圾治理一體化、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全域達標。基礎設施便捷高效,實施“四好農村路”提升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60.8公里、通戶道路23萬平方米,成功主辦交通運輸部“我家門口那條路”臺兒莊展示周活動;建成5G基站771個,實現行政村5G信號、千兆光纖、快遞進村全覆蓋。文旅業態引流增效,按照“盤活資源、產業賦能、景村共融”思路,主動承接古城溢出效應,建成雙龍湖生態濕地、夾坊鄉村會客廳等網紅打卡地11處,布局五彩稻田、滄浪人家、良安祥和研學科普、親子采摘等業態78處。伴隨著“小景”到“大景”的拓展,鄉村旅游以其多元化“增值服務”不斷升級嬗變,成為更加“有奔頭的產業”,去年以來該區鄉村游客流量達324萬人次。
建管并重,強化片區創建“新質效”。提升網格管理效能,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依賴,大力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營、治理聯抓,建立健全片區建設“一張網模式”,實施區、鎮(街道)、村(居)三級網格化管理,“菇韻蘭祺”銜接推進區將片區科學劃分為15個智能網格,組建30人多元共治團隊,實現責任在網格落實,問題在網格解決,短板在網格補齊,典型在網格發現。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持續深化鄉村文明行動,打造“苔花朵朵”等志愿服務品牌,基本實現文明實踐陣地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覆蓋,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文明實踐網絡。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深入開展農民豐收節、運河大集、一年一村一場戲等活動,提高村民自身素質和文明意識,把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參與片區建設的強大動力,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賈禮章 何麗)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9/12/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