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棗莊市山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創新推出“城管服務驛站”,以“小驛站”撬動“大治理”,打造了集服務、管理、執法于一體的便民站點,成功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為城市治理增添了新的溫暖底色。
精致建設,打造城市服務微樞紐。該局始終將“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力求以最小投入實現最大服務功能,讓每一個驛站都成為群眾身邊的“貼心港灣”。選址過程中,秉持“群眾在哪里,驛站就建在哪里”的原則,在人流密集的商業街中段、城市主要公園周邊以及學校、醫院等核心人流區域,利用城市邊角地帶,建成輻射周邊300米范圍的“微空間”,既不占用主干道資源,又能方便群眾。在改造建設時,創新采用方艙閑置活動板房,既降低建設成本,又具備整體搬遷的靈活性,可隨時適應城市規劃調整。驛站嚴格按照“四個統一”標準打造:藍白相間的外觀標識搭配醒目字樣,成為街頭辨識度極高的“服務符號”;配備齊全的生活設施、應急物品與安全物資,20余件實用物品分類擺放;統一的管理規范和服務流程,確保每個驛站功能一致、標準統一;安裝監控設備,保障驛站安全,便于實時調度服務資源。運維方面,制定《城管服務驛站工作細則》,明確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等制度,實行“早7點至晚9點”的延時服務機制,覆蓋群眾出行、休憩、購物等各個時段。服務承諾、辦事流程、監督電話統一上墻公示,群眾可時時監督服務質量,形成“群眾提、驛站改、大家評”的良性循環。
精心服務,打造便民利民新場景。自開放以來,“城管服務驛站”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解決群眾急難問題,成為群眾口中的“暖心驛站”。對于戶外工作者而言,驛站是“溫馨補給站”。為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快遞員等群體提供免費充電、熱飯、臨時休息等服務,解決了他們“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的問題。夏季,驛站常備綠豆湯、清涼油;冬季則提前備好暖手寶、姜茶,累計已服務戶外工作者700余人次,讓城市建設者們感受到關懷。驛站也是市民群眾的“身邊服務站”,群眾遇到市容環境衛生問題,也可直接到驛站反映,工作人員當場登記、及時處理。截至目前,驛站累計服務群眾1100余人次,辦理占道經營勸導、垃圾清運協調等群眾訴求280件,做到“小事當場辦、難事協調辦”。同時,驛站還是志愿服務的“線下集結站”。聯合工會、司法等部門,打造“一站式”公益服務平臺,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30余場,服務群眾近千人次,讓群眾在休憩時也能了解政策、學習知識。
精細管理,構建共建共治新模式。依托城管服務驛站,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推動管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從“單向執法”向“多元共治”升級。在柔性管理上,推行“一網格一驛站”管理模式,城區5個網格中隊分別進駐驛站,實現“辦公在街頭、服務在一線”。針對校園周邊交通擁堵、早市夜市管理等難題,驛站工作人員通過設立“護學崗”、劃定經營區域和時段等方式,在保障商戶經營權益的同時,維護市容環境整潔。在巡查機制上,鏈接智慧城管平臺,組建專職信息采集隊伍,通過“視頻巡查+現場處置”聯動機制,實現問題“早發現、快處理”。依托驛站就近處置優勢,工作人員對發現的公益廣告破損、路名牌歪斜等問題,第一時間聯系相關部門整改,形成“發現-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鏈條。在共治共享上,深入開展城管“五進”活動,通過驛站收集群眾對噪聲污染、油煙擾民等“微訴求”,逐一制定解決方案。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與沿街商戶簽訂責任書,鼓勵商戶參與門前衛生清掃、秩序維護;探索建立城管領域信用體系,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治理氛圍。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主動加入“城市管家”志愿者隊伍,協助勸導不文明行為,共同守護家園環境。(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吳洪偉 于安東)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7/10/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