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走進位于泥溝鎮東大莊子村的棗莊坤寶秸稈利用有限公司,只見一臺臺抓草機正忙著將捆好的圓柱形秸稈整齊排列,堆成金燦燦的塔山。公司負責人王福祥介紹,今年“三夏”期間,公司共收集小麥秸稈7萬噸,一部分秸稈將經過揉絲除塵、加工成優質飼草送往大型養殖場,每噸售價在450元左右,剩余的秸稈將送往發電廠,每噸在280元左右。
臺兒莊區積極探索秸稈資源化利用新路徑,通過健全機制、技術轉化、強化服務等舉措,深度挖掘秸稈資源的生態價值與經濟潛力,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7.6%。
堅持全域統籌,健全機制夯實運行基礎。該區結合農業種植實際,建立聯動機制,整合收儲資源,為秸稈綜合利用、循環農業發展搭好“四梁八柱”。健全組織體系,成立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一體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建立“區—鎮—村”三級聯動機制,構建“1+6+202”工作矩陣,通過宣傳引導、巡查督導等方式,在全區上下形成秸稈循環利用的思想共識。培育收儲主體,聚焦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區域布局科學”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帶動”雙輪驅動的模式發展“買家”,在6處鎮街共培育棗莊市坤寶秸稈利用有限公司、臺兒莊雷浩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秸稈回收主體14家,并綜合秸稈產量、運輸距離等因素,設置秸稈收儲點16個、臨時堆放轉運點5個,去年全區秸稈收集利用21萬噸。搭建合作平臺,以秸稈收儲骨干企業為依托,為上游農戶提供秸稈離田服務,與下游秸稈利用企業簽訂秸稈收儲合作協議,構建了政府主導下的“農戶-秸稈收儲企業-秸稈利用企業”的全鏈條秸稈綜合利用平臺,為秸稈綜合利用各環節資源配置、優化服務、提質增效奠定了基礎。
推動技術轉化,“變廢為寶”助推產業升級。該區通過技術集成創新,構建多維度利用體系,形成“收儲-轉運-粉碎-利用”全流程閉環,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從低端、分散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轉變。肥料化利用。推廣“機械還田+有機肥生產”雙軌模式,配備聯合收割機、枝條粉碎機等專業設備,形成覆蓋還田、粉碎還田、堆漚還田、有機肥加工的梯級利用體系。飼料化利用。發揮山東良安祥和乳業有限公司示范帶動作用,通過粉碎壓實、青貯發酵等技術,將全株玉米制成適口性較好的優質飼料,年消納全株玉米2.5萬噸,飼養肉奶牛3600余頭,形成了“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模式,有效提升農業整體效益。能源化利用。推廣秸稈固化、發電等技術,引導晉鋒農機專業合作社等5家秸稈收儲主體與王晁煤電集團等企業合作,有序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成型燃料、打捆直燃等生物質能,每年能源化利用秸稈17.5萬噸,產生經濟效益4550萬元。基料化利用。以鑫泉、強民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創新“農戶—秸稈收儲企業—食用菌企業—農戶”閉環運作模式,讓秸稈走進菌菇企業,利用秸稈作為培養基料種植食用菌,實現“點草成金”。臺兒莊區鑫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有19個食用菌種植大棚,配備3臺食用菌袋加工設備,年消耗玉米秸稈及棒芯約6350噸。
強化服務保障,聯農帶農增進民生福祉。該區聚焦農時需求與企業發展,不斷優化秸稈收儲利用流程,提升服務水平,實現了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活力。發揮橋梁作用,提前梳理各收儲企業秸稈需求,協調收儲企業與農戶精準對接,明確收儲企業實行“秸稈不過夜”機制,確保秸稈“即收即運”、農田及時騰茬,實現農業生產與企業運營無縫銜接。強化政策扶持,通過對上爭取、落實惠民政策、財政扶持等方式,鼓勵14家骨干企業發展壯大,累計帶動就業500余人,平均每人年增收6.5萬元,支持8家企業購買打捆機、摟草機等設備,對擬擴建規模的2家企業,區、鎮兩級積極協調提供用地、用水、用電等政策指導與技術幫扶,確保項目合規落地。促進增收增效,該區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提升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村莊環境持續優化,建設省市級和美鄉村96個,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三夏”“三秋”期間,通過持續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率、加大秸稈離田力度、柔性管理秸稈運輸車輛,每臺車輛每年創收7萬元、機械創收6萬元,產生經濟收益約3000萬元,有效促進群眾就地就業。(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賈禮章 王雪芹)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6/20/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