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過后,草木繁盛,春色正濃。記者驅車駛入山亭區號稱“魯南川藏線”的翼云山至曹山頂的盤山路,環山而上的公路如銀帶纏繞著蒼翠群峰,光伏電板在坡地間泛起粼粼波光,一如翼云湖的瀲滟蕩漾,山頂上的風力發電機像大風車一樣慢悠悠地隨風轉動,山坳里的創業大學生電商直播聲與山澗溪流聲相和。
這個擁有5400余座山頭的純山區,如今積極推動“兩山”理論實踐創新,依靠新農村便利交通,大力發展旅游、電商、光伏等產業項目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山逶迤、水迤邐、綠水青山帶笑顏,繪就出一幅生態富民新圖景。
劈山開路:
從“行路難”到“幸福路”
“以前賣山貨靠人挑驢馱,現在大貨車能開到果園邊!”在徐莊鎮藤花峪村,村民王明禮正將一筐筐富硒地瓜裝車。米山頂上石板房邊香氣撲鼻的清真食品讓游客們唇間留香,“哪想到俺自留的山貨特產,游客們這么喜歡,剛一擺開就賣光了,多虧了這條‘油漆路’”,一位正在景點旁賣山貨的老大爺臉上樂開了花。近年來,山亭區投資23.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870公里,10個鎮街全部通達二級公路,275個行政村實現“快遞進村”。
在鳧城鎮馬頭山,有一條采用“生態修路法”(爆破采用微損傷技術,棄渣制成路基材料,邊坡植入紫穗槐固土)建成的公路,再過幾天,這條“會呼吸的公路”兩側,野菊花與波斯菊將次第綻放,成為自駕游客的打卡點。交通脈絡的暢通,讓山亭板栗、火櫻桃等特產年外銷量增長47%,帶動2.6萬農戶增收。
點綠成金:
荒山長出“綠色銀行”
站在徐莊鎮米山頂山巔但見風力發電機緩緩轉動,山下生態果園里“三季花爭艷、四季果飄香”。該區自然資源局負責人算起“生態賬”:通過“工程造林+碳匯交易”,全區森林覆蓋率提升至58.3%,10萬畝荒山變成碳匯林,年釋氧量達12萬噸。
在西集鎮南河岔村,一排排湛藍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仿佛為荒山披上了生態“新衣”。該光伏發電項目每年能給村集體帶來約40萬元收入。截至2024年底,山亭區新能源裝機量實現951.7兆瓦,同比增長13.85%,占全市新能源裝機量的23.73%。全區新能源發電量為10.98億度,同比增長2.04%,可全覆蓋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6.9%。2024年9月,山亭區獲評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稱號。
山水為媒:
文旅融合破圈出彩
又是一年春好處,恰似相逢花盛開。3月30日,“詩畫巖馬湖 世外桃花源”棗莊市第八屆桃花節在馮卯鎮李莊村開幕,當天不僅舉辦了精彩的“四季村歌”文化惠民文藝演出,會場外以“桃花為媒、感受非遺”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銷也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桃木劍、虎頭鞋、老花布、李莊泥塑、剪紙……展現出山亭非遺的萬般風采。在萬莊村,還舉辦了“鄉村味道”美食流水席,讓游客在賞花的同時還能品嘗到鄉村美味,感受鄉間民俗。開幕式現場預計客流量達到5000余人次。
夜幕降臨,徐莊鎮葫蘆套村的鄉村民宿亮起星星燈火。這個昔日的空心村,如今依托八路軍115師紅色遺址、魯南皮影戲非遺體驗、圍山而建的云崖棧道,每逢周末假期游人不斷。在抱犢崮景區,“森林康養+攀巖運動”吸引長三角客群,不畏跋涉接踵而至。
去年以來,山亭區深入推進文旅融合,先后舉辦特色節會活動118項、文化惠民演出4000余場,打造“魯南川藏線”等網紅打卡線路16條;水泉鎮李莊村成功入選2025年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名單;全年全區共接待游客576萬人次,營業收入47.75億元。
云端架橋:
電商叩開山門
“家人們看這櫻桃,剛從樹上摘的!”在城頭鎮電商產業園,“95后”主播李婷面對鏡頭切開果實,鮮紅的果肉引發搶購熱潮。該園區創新“合作社+云倉+網紅”模式,讓豆制品、核桃油等50余種山貨“云”銷全國。
哈工大碩士高安勤2017年從中興通訊辭職返鄉回到徐莊鎮藤花峪村,成立了藤花峪青年創業聯合會,帶領村里青年抱團取暖做電商,有效解決了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實現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創業初衷。又在藤花峪青創聯的基礎上,建成了全市首個榴棗驛站。目前藤花峪青創聯已經孵化網上店鋪近百家,涵蓋生鮮類、醬菜類、養生滋補類、零食類、寵物糧等多個類目,年銷售額近7000多萬元,帶動村民創收600多萬元。
2024年,山亭區通過大力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新培育網絡零售額過千萬元電商企業4家,網絡零售額達10.5億元、實現翻番,水泉鎮創成省級數字鄉村試點鎮。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的共165個、占比63.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萬元,同比增長7.2%。(本報記者 馬國紅 邵明亮 通訊員 宋偉 鄭秀萍)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4/01/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