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地名,蘊含著每一個村居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薛城區以打造鄉村著名行動為抓手,最大限度讓鄉村資源要素釋放出來,讓小地名牌發揮大能量,聚攏分散資源,匯聚發展合力,全面撬動鄉村振興,促進鄉村富裕。
命名的是道路,串聯的是資源,通往的是富裕,服務的是群眾。薛城區將“鄉村著名行動”納入鄉村振興規劃,形成政府主導、部門支持、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組織人員深入村居現場專題研究,并將地名工作專項經費納入區級財政預算,提高財政資金保障能力。積極做好鄉村標準地名信息成果轉化,利用鄉村著名行動小程序對村莊道路、郵局站點、駐地企業、農家樂、采摘園等426條信息采集上圖,推動鄉村標準地名信息及時上傳互聯網地圖,方便群眾查詢使用。將規劃、文史、文化等方面專家納入地名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決策建議和咨詢作用,更好地傳承鄉土歷史和地名文化特色。在沙溝鎮張莊村,專家庫成員在充分挖掘張莊村的特色文化元素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打造了張莊八景,又將張莊八景融入地名命名中,命名了仙子路、榴花路、榴紅路、圣福路、瑞壽路等11條道路,村內特色道路名稱與景觀相得益彰,受到村民們的一致好評。通過開展地名文化宣傳,舉辦群眾性地名文化活動,加大地名文化的傳播力度和群眾參與度,講好群眾身邊的地名故事,傳播鄉村地名文化好聲音。
他們以地名為線,深入挖掘鄉村的傳統文化、名人故事、特色產品以及旅游景點、服務場所等,串點成線,織就鄉村振興幸福網。構建“地名+特色品牌”,為特色農產品賦能。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引導發展綠色糧食產業、高效蔬菜產業、特色水果產業及休閑觀光農業。目前,打造了張莊石榴、周營紅皮土豆、沙河涯青蘿卜、黑峪西瓜、界溝藍莓、圣土山黑豬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推動地名與“鄉字號”“土字號”“農字號”農產品深度融合,通過張貼“地名好品”標識,展示地名文化內涵,提升本地優質農優特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匯集鄉村道路街巷、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景點、民宿農家樂、種植養殖基地、快遞物流點、村內企業、愛心食堂等惠農助農及民生服務資源,繪制“鄉村著名一張圖”。從生活生產需求、美麗鄉村建設、助力產業發展等角度,發揮地名助力鄉村振興作用,做到助農導航無“盲區”。不斷加大對地名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力度,組織專業人員梳理鄉村地名志、地名錄、旅游景區、地名故事、村名標志、道路標志、地方名產等7大類別,編輯出版了8.7萬字圖文并茂的鄉村地名管理成果集,推進地名文化保護和傳承,體現古薛國文化、奚仲故里和鐵道游擊隊故鄉的文化底蘊,也讓一些老地名“活”在了新時代,更為打造鄉村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礎。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民政與郵政部門聯合實施“地名+直播+農副產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線上電商直播,推介特色農副產品和精品旅游資源等,拓寬農民致富增收新渠道。(記者 孔令合)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2/20/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