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棗莊市山亭區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點,從讓返鄉秀才成為新農人、手機成為新農具、流量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生態成為新資源入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讓返鄉秀才成為新農人
清晨濃郁的醬香飄滿了整個村莊,經過切絲、翻炒飽經日曬的辣疙瘩,變成了色澤鮮亮、脆嫩咸香的炒咸菜,卷上雜糧煎餅,嘗一口便回想到從前,這是所有在外游子記憶深處“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我之前在外地開連鎖母嬰生活館,那時候雖然掙錢,但是心里總是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我心頭最愛的‘風味小咸菜’,2014年我便回到山亭開啟炒咸菜之路,現在我的醬菜銷量位居各大平臺榜首。”“醬菜格格”高利芹向我們自豪地介紹道。
據介紹,早在2019年,山亭區就圍繞破解農村空心化問題,在新農人引育上下功夫,深入實施“歸雁興山”行動,研究出臺《山亭區回引優秀人才助推鄉村振興“十六條”措施》,組織號召返鄉青年52人,成立了青年創業聯合會。以此為基礎,在北京、上海、蘇州等流動黨員集中地設立10處“歸山”亭,利用5年時間回引了200余名青年,其中有哈工大通信工程研究生高安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的MBA徐善亮、廣州的“美業導師”朱玉鳳等等。
為讓“返鄉秀才”安心在家鄉創業,在全市啟動“榴棗歸鄉”工程后,建成了首個鄉村“榴棗驛站”,配備“一對一”服務專員幫助返鄉人才解決資金、場地等問題,并積極協調職能部門給予政策支持。比如,徐莊鎮積極為徐善亮協調商投、農業農村等部門相關政策支持,又盤活了華東村的一處閑置山地,幫促其創立棗莊晨璽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設自動化流水線的高標準工坊,現有14萬羽蛋雞存欄,每天可產蛋13萬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雞蛋大王”。同時,探索推行“共富工坊”“鄉村合伙人”機制,先后組建強村公司12家、發展電商企業397家,特色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2億余元,不僅讓在外游子安心回家創業,更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在“返鄉秀才”的帶動下,山亭區針對返鄉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重點群體實施精準培訓,相繼舉辦電商、鄉村建設工匠、石榴種植、非遺傳承等培訓,累計培訓各類人才5100余人,評選山亭籍鄉土技能大師、標兵、能手共計180名,新增技能勞動者571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365人。
把手機電腦和先進技術變為新農具
現在,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返鄉創業,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幫助農民在家“賣貨”;一塊小屏幕,就能匯聚田間地頭多種信息;一項深加工技術,就能讓農產品增值,農業越來越有“科技范兒”了。
“我現在有5個淘寶店、1個天貓店,并同時入駐拼多多、微店、抖音、視頻號等10多個平臺,主要銷售櫻桃、藍莓、地瓜、紫薯、小米等當地60多種農特產,多年蟬聯線上平臺農產品銷售類目第一?!薄胺掂l秀才”高安勤向我們介紹他的成就。
走進徐莊鎮共富工坊,8個直播間正在火熱直播,售賣著櫻桃、地瓜、雜糧、零食等多個類目的農產品。這是徐莊鎮黨委、政府和高安勤共同創辦的共富工坊,他通過舉辦鄉村電商課堂活動,帶動周邊20余名青年從事電商,將網店從2家擴大至17家,注冊“魯農人”商標,常年連接本村3個合作社和20余家農戶,一年實現銷售額約500萬元。
據了解,山亭區山多地少,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譽,村民大多以種植櫻桃、山楂、葡萄等果樹為主,因為保鮮期較短,往年每到收獲季節村民都面臨銷售難題。對此,山亭區實施電商達人頭雁計劃,著力培育特色產品直播帶貨、網紅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技能+直播”“人才+電商”模式,豐富培訓內容和形式,組織電商人才培訓18期,累計培訓2000余人次,涌現出一批以張月喬、馬寶學為優秀電商直播代表的新農人。截至目前,全區共有電商企業404家,電商店鋪2637家,實現電商網零額增幅連續12個月全市第一。
走進桑村鎮辛莊村艾草園的生產車間內,陣陣艾草清香撲面而來,工人們正熟練地操作著機器,將艾草進行加工,目前主要加工的產品有艾條、艾柱、艾包等,通過線上銷售,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5萬元。
“人們只知道金銀花珍貴,金銀花藤都是當‘雜草’割掉,其實金銀花藤同樣具有很大的價值,它的藤可以煮水喝或者是煮水洗澡,我們現在將金銀花藤加工成沐浴包進行銷售,既增加了農戶的收入,又延長了產品鏈?!毙烨f鎮“新農人”高安勤介紹道。他通過收買農戶新鮮野生金銀花藤,做成野生金銀花藤沐浴包,通過線上平臺年銷售約10萬斤,銷售額達到100萬余元,帶動周邊100余戶村民,戶均增收2000余元。
這是山亭區依托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亭區把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作為農業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不斷延伸產業鏈,積極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由低層次的初級產品邁向中高端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先后打造了“山亭地瓜棗”“棗店香”系列產品等,讓特色農產品“鏈”出了一片新天地。
整合資產資源成為新的生產關系
如何讓新農人、新農具更好發揮作用,推動鄉村振興,帶動村民致富,是山亭區一直在探索的。
“這個火櫻桃,清脆多汁、酸甜可口,紅紅火火的真是好看又好吃……”在水泉鎮采摘園,游客們挎著小籃子穿梭在櫻桃林中,一邊品嘗甜美的櫻桃果肉,一邊享受著采摘的樂趣。眼下,一幅幅從農家小品到大產業的發展畫卷,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明底色。
“返鄉秀才”“山楂妹”發揮名人效應,帶動全村網上帶貨,銷售火櫻桃1.5億元,這讓村民們看到了櫻桃的“紅利”。為拓展做好“櫻桃”文章,集成種植提高產量,村黨支部牽頭領辦了棠棣峪火櫻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村民將土地交給村集體,由集體負責種管收銷,村民當起股東,全村120余戶村民入股土地共計900余畝。創建火櫻桃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引進信息化智能控制終端系統,實施“智慧果園”建設,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綠色病蟲防控等現代農業技術,先后成功引進美早、布魯克斯、黃蜜、紅魯比等名優品種,畝均效益超過10000元;發展高標準火櫻桃大棚60余個,畝均收入超過5萬元。
走進徐莊鎮安上村現代農業產業園,連棟成片的溫室大棚內碩果累累。
“在省派第一書記的幫扶支持下,整合幫扶資金、進行土地流轉、引入新型農業技術,采用荷蘭吊架式無土栽培模式,利用椰糠作為無土栽培基質,立體種植西紅柿等蔬果,我們村已經實現長葉香橙、天使草莓、青口蜜小番茄、玉菇蜜瓜等蔬果蔬菜和種苗一年四季不間斷供應。”安上村黨支部書記張令帥說。
據了解,土地托管、流轉在山亭區早已屢見不鮮,在城頭鎮龍潭家庭農場,一座座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棚內紅、橙、黃、綠不同顏色的番茄長勢喜人,“新農人”袁權在這里流轉土地200余畝,建立了番茄品種育繁推基地,先后選育推廣了270余個番茄品種,每年開展科技下鄉等志愿活動30余次,累計推廣種植番茄等蔬菜新品種2.6萬余畝,幫助種植戶年增收達1200余萬元,強村富民成效顯著。
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把村內土地、資金、資源、勞動力等整合到一塊,帶領村民“握成一個拳頭”奔小康。
“跨村聯建”構筑鄉村振興新圖景
“俺村火櫻桃品質、口感都和棠棣峪的一樣,但就是賣不出去,去年櫻桃收入就只有十來萬塊錢。自從我們開展了‘跨村聯建’,在棠棣峪村的帶領下,今年我們的櫻桃收入突破了20萬,供不應求了!”水泉鎮趙嶺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王洪臣高興地介紹。
據了解,在水泉鎮棠棣峪村周邊的趙嶺、鄭莊、張山頭、唐嶺4個村地緣相近,都種植火櫻桃,但種植技術相對落后,在果樹品種引進、技術推廣方面缺少交流共享。為了讓強村幫弱村、先進帶后進,徹底解決村莊規模小、實力弱、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山亭區以水泉鎮棠棣峪片區為試點,探索實施村黨組織“跨村聯建”,以棠棣峪村為領建村,統籌周邊趙嶺、鄭莊、張山頭、唐嶺4個村組成棠棣峪片區黨委,由機關下派的“80后”返鄉能人、鄭莊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片區黨委書記,90年代起就擔任支部書記、德高望重的棠棣峪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副書記,其他3名聯建村黨支部書記任委員,并整合5個原有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火櫻桃種植合作社聯合社,推廣普及“六統一”生產經營方式,增強林果產業組織化程度,提升經營標準化水平。同時,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推動區域品牌共享、資源平臺共用和產品統購統銷,2024年火櫻桃成熟季,示范片區日均網上銷售3000余單,累計銷售額達6500余萬元。
碼頭、沙灘、花海、長城、民宿,這些景點同時匯聚在了山亭區巖馬湖畔—馮卯鎮獨古城村。
年輕人想法新,有干勁。山亭區獨古城村回引的95后黨支部書記、致富能手張越任職后,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深度挖掘“最牛老丈人”獨孤信事跡傳說,建成村莊西部嶺長城2.3公里;堅持因地制宜,因山就勢,打造了“九曲花?!焙汀昂岛J帧本坝^;以“閑置小院復活”工程為抓手,盤活28個獨具特色的業態小院,翻修成農家院落式的民宿小院,配套建設道路、水井、花草樹木、農家食堂等,使整個村莊有了景觀的看頭、文化的說頭、農民的盼頭和游客再來的念頭,旅游旺季每天游客突破1萬人。
“馮卯鎮前期基礎較好,馮卯村有鄉村振興講習所、巖馬水庫紀念館,巖馬村有漁業合作社,獨古城村有民宿、九曲花海,望母山村有老糧庫,朱山村有朱山雅集、駐駕山莊,水山村有大量的旅館以及建水庫時期的老人。張越在了解到山亭區的‘跨村聯建’工作后,就第一時間向我們黨委政府建議,將鎮駐地馮卯、獨古城、水山、望母山、朱山、巖馬6個富有特色的村‘連點成片’,整合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對片區產業發展重新規劃,打造集漁業、民宿、研學游等產業為一體的綜合農旅融合區,成為‘不出棗莊看大?!木W紅打卡地,年均村集體增收8萬元?!瘪T卯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戚藝瀟介紹道。
村黨組織“跨村聯建”,打破條框束縛、區域壁壘,通過聯建村黨支部優勢互補、強弱搭配,推進片區組織聯建、產業聯營、鄉村聯治,打造“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目前,山亭區全面推開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全區成立聯合黨委53個,覆蓋261個行政村,各片區黨委立足聯建村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精準策劃一批優質產業項目,積極搭建共富平臺,由片區黨委帶動發展產業項目34個、共建項目36個,成立共富公司18家,培育致富帶頭人121名,累計帶動聯建村集體經濟增收276.5萬元,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134個、增收284.7萬元。
“鄉村來了好青年,開發山里好資源,線上線下好相連,帶領群眾好賺錢!”山亭區通過實施“榴棗歸鄉”“歸雁興山”工程讓優秀人才回到山村成為新農人,利用智能手機、農業科技等先進技術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并在全區建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實施村黨組織“跨村聯建”,最大限度整合資產、資金、資源,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村民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構建了鄉村振興新的齊魯樣板。
(https://mp.weixin.qq.com/s/Gs9x3Xa8XYumRUKYfe2I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