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是增進老年人福祉的一個重要任務和具體抓手。棗莊市圍繞補齊老年教育短板、破解資源配置不足不均難題,聚力“老有優校、校有優課、課有優師”,實施學校倍增、課程倍增、教師倍增三項計劃,不斷優化存量、創造增量,用心用情用力構建以老同志需求為導向的老年教育供給體系,老年教育輻射面、惠及率不斷擴大,“銀齡棗尚學”品牌進一步擦亮。
聚焦“老有優校”,提高學位供給“均衡度”。建設“家門口”老年學校。市、區(市)7所老年大學全部成功創建省級示范校,通過聯建共辦、一體化辦學、組織教師結對支教等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向基層輻射,構建“中心+分校+教學點”辦學網。已建成鎮街、社區(村居)教學點190余所,其中13所獲評省級基層示范校,1.2萬名老同志實現了就近就便“上大學”。創辦“行業型”老年學校。與企事業單位、養老服務機構合作,通過送教講學、遠程教學,開設醫院、退役軍人、稅務、康養中心、新華書店等行業分校,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探索建立“文養+醫養”“文養+康養”模式,助推養老服務多業態融合發展。開設“網上”老年大學。加大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融合應用,依托學校直播教室、“悅知微課堂”、老年遠程教育網,開展線上教學,組織8名教師在全國老年大學線上公開課堂開展直播教學,通過山東老年大學遠程教育網、棗莊老年大學“悅知微課堂”提供20余門課程的線上學習資源,在鎮街、社區(村居)老年學校打造全國、全省老年大學基層遠程教育教學點23所,助力城鄉老年人同上一堂課、足不出戶學。
聚焦“校有優課”,提高課程供給“適老性”。加強課程建設。將老同志求知需求、積極老齡化社會發展需要有機嵌入教學內容,不斷豐富課程數量,優化課程結構,逐步增加文化素養、智能技術應用、健康知識、代際溝通等為老年人賦能增權類課程,增強老年大學以文助老、以文化老的功能。棗莊老年大學設立5個二級學院,本學年開設國學、詩詞、老年心理學、無人機航拍、養生保健等43門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使老年學員實現了個人提升、增強了社會參與能力。打造精品特色課程。選取在專業領域中有一定影響力的教師打造戲曲、剪紙、布藝、太極、舞蹈等特色課程,打造挖掘棗莊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提升辦學吸引力。舉辦全市精品課程觀摩活動,以優質課程示范、引領學科建設,培育市級精品課13門,省級以上精品課、特色課19門。開發游學研學課程。圍繞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教育、文化交流等主題開發6條研學路線,6處游學基地入選全省老年大學紅色經典研學路線;組織開展書法、國畫、模特、攝影、戲曲等游學實踐活動,把教室搬到藝術館、紅色教育基地、景區、鄉村,滿足老同志個性化、差異化學習需求。
聚焦“課有優師”,提升人才供給“支撐力”。完善教師隊伍補充機制。建立社會招聘一批、組織推薦一批、在行業協會藝術家中聘請一批、在優秀學員中培養一批“四個一批”教師隊伍補充機制,形成70余名老中青相結合的師資庫,為老年大學辦學提質增效提供支撐。完善教師保障機制。為教師購買意外傷害險,根據教齡計發差異化課時費,逐步提高待遇保障,為年長離任教師舉辦執教榮譽儀式,頒發任教留念牌,增強教師歸屬感,提高從教積極性。完善教師培育機制。建立學科帶頭人制度,定期開展師德教育、業務培訓、教研活動,加強教學評價、教學反饋、理論研究,打造樂于奉獻、嚴謹教學、敬業愛崗的教師團隊。2名教師被評為全省百姓學習之星,4名教師被省校表揚為好教師,10余名教師在各類教研活動、專業賽事中獲獎,多篇論文在專業雜志刊發,2023年成功創建山東省老年教育理論研究示范基地。
(https://mp.weixin.qq.com/s/-uP6AetgUYizH7Dhqu0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