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尚巖村西南有一座山,東西橫亙,綿延十數里,山峰突起,猶如巨龍張牙,故名“龍牙山”。龍牙山海拔278.3米,山勢險峻,懸崖峭壁聳立,奇石怪巖遍布,山中有泉噴水,長流不斷,清流甘冽,形成一幅幅天然畫屏,許多名勝古跡又將這天然畫屏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彩。
龍牙山屬寶峰山脈西首。山雖不高聳,卻景秀迷人。朝北山腰圍絕壁懸崖所環繞,形成規模宏大的天然畫屏。畫屏之上,有五尊唐代摩崖造像,被中國佛教協會定位“魯南第一摩崖造像”。
佛像雕刻在距平地高6米左右的懸崖處,壁龕四周有為搭架板而鑿的小洞。五尊造像的中間為3個佛,左右為力士,除右士為高浮雕外,其余均為圓雕,佛像高度在1.5米左右。
中間佛身著袈裟,盤腿坐于蓮花座上,卷髻,兩耳下垂邁肩,面部豐滿敦實,寬額,雙目微閉,高直鼻,面帶微笑,袒胸露乳,雙手撫于膝上,似在向眾人說法。左佛同其相似,雙手疊腹前作禪定狀。右佛同左佛一樣,但顯得呆板、削瘦。兩力士均頭戴王冠,身著瓔珞練帶,站立狀。這些摩崖造像,雕刻技術嫻熟,線條流暢,造型比較勻稱,神態安詳端正。
造像下側的絕壁之上,鑿刻有“古剎寶峰禪林寺”字樣,有文載:“始建于宋朝,元五年重修;元?至元二年重修;明正德元年重修”。現建筑物已圯,據石壁上所刻文字可知,該名勝群數禪林寺建筑規模最大,僧侶最多,擁有大量的寺產。從造像特征推斷,左二佛一力士為唐代造像,雕刻技法嫻熟,線條流暢,造型勻稱,神態安詳,給人一種脫俗的感覺。右一佛一力士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續造,并建寺為寶峰院。清末,此處曾建佛祖殿,并立石碑一塊,刻有《佛祖殿碑記》。至20世紀,寺殿無存,造像猶在。
龍牙山石刻是魯南地區保存較好的唐代、明代摩崖造像,對研究佛教在魯南地區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時至今日,經過千年歲月洗禮的摩崖造像依舊靜立,透過歷史的迷霧,在山林間向游人展現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李子銳 通訊員 劉明詳 報道)
、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1039054OZUXSKVDYAC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