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薛城區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進入山東的第一站。近年來,該區堅持把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緊緊圍繞微山湖地區縣域協同發展工作要點,按照“治、用、保”的工作思路,系統治理、靶向攻堅,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國控斷面水質持續位于全省前列,厚植了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繪就了一幅人水和諧的“首善之區”新畫卷。
構建綜合整治“大格局”。該區建立區、鎮、村三級河湖長制責任體系,由區委書記擔任區級“第一總河長”,區長擔任“總河湖長”,實施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微山縣簽訂跨市橫向補償協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南四湖流域“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有效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實現了“檢察藍”護航“生態美”。
堅持源頭治理“全覆蓋”。該區積極推進工業污染深度治理,引導全區3家重點廢水排放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開展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前完成了21.3公里的雨污合流制管網改造清零任務,城區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11萬噸/天。創新實施了“棗莊標準”,倒逼城市污水處理廠執行COD25毫克/升、氨氮1毫克/升的“最嚴標準”。對全區303個排污(水)口深入開展規范化整治,并實行動態管理,轄區179個行政村全部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確保了入河水質達標,為水環境質量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做活水系連通“大文章”。該區投資1.2億元,實施了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回城工程,處理后的中水,提升至錦陽河、高鐵站、鳳鳴湖,作為市政綠化、揚塵整治用水和錦陽河生態補水,既解決了城市景觀用水,又緩解了污水處理廠下游徑流短的問題。利用黑峪水庫地表水和南四湖水作為水源,新建6.4公里補水管道,連通黑峪水庫和鳳鳴湖,沿途設三個分水口分別為宏圖河、廈門路明渠、鳳鳴湖及東西支流補水,達到引來源頭活水、復蘇河湖生態的目的。
打造美麗河湖“高顏值”。他們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美麗河湖建設為標準,累計投資20多億元,治理河流7條、53公里,建設濕地4500畝,打造省級幸福美麗河湖6條。該區22條骨干河道實現“河河有水”,“野生大鯢”“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多種珍稀保護動物現身薛城。投資5.9億元,對鳳鳴湖東、西支流實施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治理和升級改造,對鳳鳴湖東、西支流進行高品質景觀配套提升,打造了集休閑娛樂、生態觀光、互動體驗、特色美食于一體的濱水景觀新地標,進一步提高了中心城區的首位度。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該區按照“親水、治水、保水、活水”的思路,先后打造了周營鎮白樓灣濕地公園、沙溝鎮十里灣田園沐歌等鄉村振興美景,實現了“‘一灣死水’無人近”向“‘一池活水’眾人戲”的華麗轉變。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涵蓋12個行政村的十里灣田園沐歌鄉村振興示范區,繪就了自然生態、宜居宜業鄉村振興新圖景。白樓灣現代農業示范園、憶田園等10大園區,帶動周邊發展設施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8000余畝,打造了輻射面積3平方公里、覆蓋5個村的白樓灣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探索出“生態+”鄉村振興模式,繪就了自然生態、宜居宜業鄉村振興新圖景。(記者 姜愛民 通訊員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