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參加工作14年來,始終堅持“當好農民貼心人”的初心,發揮能吃苦、能堅持的優勢,牢牢扎根在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一線,愛崗敬業、積極奉獻。作為山東省科技特派員、棗莊市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專家組成員、棗莊市社科智庫專家,在省、市級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和基層科技服務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始終將農民的需求作為科研創新的方向和動力,長期致力于棗莊市特色果品種質資源收集整理和創新利用研究,引進或選育了霜紅寶石石榴、伏脆蜜棗、香蜜杏等多個果樹優良新品種,優化、豐富了棗莊市果樹產業結構和品種資源。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十余項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其中,伏脆蜜棗產業化關鍵技術示范與推廣、石榴種質創新與高質高效栽培示范等4個項目分別獲省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和省技術市場協會科技金橋獎二等獎;杏大棚高效栽培與新種質創造及產業化開發、香蜜杏選育與示范推廣等3個項目,分別獲淮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三等獎;銀香白杏引種試驗與示范等5個項目分別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在國家及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授權實用新型專利8項。
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通過果樹新品種推廣和新技術示范,助力農民增收致富,推動棗莊市果樹產業發展。近年來,為解決果農在杏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產量低、品質差、不易加工等難題,積極推廣座果率高、豐產性好、即采即食、便于加工杏干的新品種“香蜜杏”。經常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到果園開展實用技術指導和服務,解決果農遇到的技術難題,幫助更多果農掌握早果豐產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香蜜杏推廣效果顯著,果農平均每畝收入提高到1萬元左右,增加了更多就業崗位,也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解決近山亭山區柿農柿子難賣、收益低的急難愁事,在雙山澗村與柿農一起開展了柿子深加工研發。指導柿農改變傳統柿餅制作的生產環境、工藝,采取建造專用生產車間、架設防蟲網、專用晾曬架、隔離防護服等操作,將柿子做成清潔型柿餅,提高經濟價值。新工藝生產出的柿餅清潔衛生、品質極佳,銷售價格從20元/kg提高到40~60元/kg,且供不應求。柿農收入大幅增加,重拾對柿子產業的信心。
長期在農業生產、科技推廣一線,從事農業科技服務與技術指導。依托省特派員平臺、市果樹創新團隊,累計開展科技服務100余次,服務果農400余人(次)。為省、市派第一書記派駐村提供果樹產業規劃和技術服務10余次。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生產技術落后問題,與團隊專家創新性開辦了果農實用技術夜校,根據果農的作息時間,在晚上7點至9點時間,自愿、免費為果農培訓,講授果樹實用技術。果樹夜校累計培訓果農300余人(次),拉近了與果農的距離,得到廣泛好評,也被大眾日報、棗莊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為保證農業科技服務的及時性、連續性,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科技服務新形式,讓果農獲得更直觀、全面的科技服務。創建并負責團隊“老安的果園”抖音平臺的運行與維護,編發讓老百姓易于直觀接受的果樹管理和新品種推廣科普視頻100余期,視頻點擊量達522.7萬次,線上解答果農的技術咨詢500余次。
工作以來,堅持發揮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和基層技術推廣服務中的作用,在助力棗莊果樹產業發展上做出了積極貢獻。2017-2020年連續4年年度考核優秀;2016年,市委、市政府給予記三等功獎勵;2017年,獲第二屆棗莊市青年科技獎;2019年,獲棗莊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021年,省農業農村廳、省婦聯評選為山東省鄉村振興“百名優秀女農人”;2022年,評選為“棗莊市巾幗建功標兵”;2022年,在全省科技特派員績效考核中,被省科技廳表彰為優秀科技特派員;2023年,獲棗莊市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