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慶,男,1981年9月生,棗莊市臺兒莊區人,中共黨員,現任泥溝鎮趙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是一名在部隊服役16年的退伍士兵,16年的軍旅生涯,鍛造了聽黨指揮,雷厲風行的良好作風。在部隊戎裝在身保衛祖國,是一名優秀的士兵,退伍返鄉后繼續發揚“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軍人本色和“實干爭先”的時代風采,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基層組織堅強有力,積極發揮村莊建設領頭雁作用,帶領群眾改變村莊舊貌,在群眾中威信高口碑好,得到廣泛認可,作風素質過硬,工作扎實有效,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贊揚,被群眾親切的稱為“鐵書記”。
守初心,為群眾辦實事。趙莊村是出了名的落后村,村莊原來環境臟亂差,農田灌溉水利設施不足,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較低。面對困難,在上級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孫國慶帶頭苦干實干,率先完成了村民自來水飲水工程,全村336戶村民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新修了村莊小學教學樓及高標準水泥路面,方便了周圍13個村莊適齡兒童的入校就讀,先后爭取款項500余萬元進行了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在為民服務的大小事項中,他事事都搶在最前,處處都站在排頭,短短幾年的時間,使得趙莊村舊貌換新顏,村民紛紛交口稱贊。孫國慶始終把提高集體和群眾經濟收入擺放在重要位置,在立足村情實際的基礎上,帶領黨員群眾深入研究以土地承包、蔬菜種植、銷售等為主要方式的村莊經濟發展路徑,集中治理承包戶長期拖欠承包金問題,下力氣理順村內河灘地、四荒地、坑塘價值,集體經濟實現連年增長。任職之初,將自己的退伍費70余萬元全部拿出,用于購買10余臺運輸車輛,帶動村內13余名青年搞運輸致富;聯系3家加工點來村辦廠,解決村內40余名婦女勞動力就業難題;聯系2戶客商常年定點來村收購蔬菜,帶動村蔬菜種植產業良性發展。
有情懷,將群眾冷暖記心間。變化的是年齡,不變的是情懷。退伍返鄉后,孫國慶自覺把這種熱愛和深情轉化為致力于村莊發展的動力和對服務群眾的熱情。走村串戶的時候,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誰家的情況好,誰家的情況差,誰家有什么困難,一一做好記錄,在與群眾的交談中細致了解,關心他們在生產生活當中存在的困難,能解決的積極幫助解決,解決不了的積極向上級反映匯報,走訪慰問村里高齡老人、退役軍人,開展特困戶及孤兒救助,用真心真情贏得群眾的認可。孫國慶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大多都奉獻給了村莊建設和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有時顧不上自己的家庭。有一次正帶領施工人員安裝管道,家屬打電話說女兒腹部疼痛,鄉村醫生觀察好像是急性闌尾炎,需要到區里醫院進一步診斷治療,等他回到家中已快到10點,家屬焦急的等待、女兒臉色煞白,家屬抱怨道:“女兒真的有啥事,非得和你離婚不行,你的時間都給村里了,到時不要指望孩子養老了”,面對妻子的埋怨和生病的女兒,孫國慶滿心愧疚,可即便如此,孫國慶依然是無怨無悔。妻子雖然嘴上抱怨,但對于村里的工作,妻子一直是全力幫助,盡量不讓孫國慶因為家里的事情分心,2023年孫國慶一家被評為棗莊市最美家庭。孫國慶常說道:“既然群眾和組織相信任咱,咱就要當好組織的放心人和群眾的主心骨服務員。”一直以來,他自覺做到扎根基層務實奉獻,影響和帶動周圍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發揮作用體現價值,樹立基層黨員良好形象。
謀實招,守正創新走在前。孫國慶上任趙莊村黨支部書記前,趙莊村黨支部基礎設施較差、人心渙散,一是從班子建設入手,積極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二是穩步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多方籌措資金500余萬元用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居環境;通過流轉集體土地170畝、爭取扶持資金150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業大棚,助推鄉村振興、發展致富之路;號召群眾自發捐款18萬元支持村莊建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三是凝聚服務合力。通過成立24人志愿者服務隊架起黨群服務連心橋,為村民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糾紛調解等特色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志愿服務100余次,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幸福指數,切實增強黨員干部服務意識和發展意識,營造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始終堅持“高站一位、靠前一步”的工作理念,將趙莊村各項工作與鎮黨委中心工作保持高度一致。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村集體、村民“雙豐收”。堅持“耕地保護優先、數量質量并重”原則,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善排澇和灌溉設施,實現農田穩產增產豐收。立足本職踐初心,切實提升群眾滿意度。以黨建為引領,團結帶領廣大黨員群眾,實施“1+1+X”黨員網格化聯系服務機制,圍繞“四聯四心”開展“網格化”服務,記錄“民情日記”,繪制“民情地圖”,建立“民情臺賬”,解決“民生實事”,開展“黨員到一線,群眾戶戶見”等活動,為群眾辦實事100余件。
戎裝雖脫,軍魂猶在,從軍營到鄉村,不變的是初心和情懷,不變的是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念,孫國慶依然不改當初的誓言,以滿腔熱情繼續“深耕”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用一顆的熾熱之心奮力描繪鄉村振興宜居美村的“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