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薄皮辣椒小鎮日光溫室大棚內,綠油油的薄皮辣椒,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常莊街道吳莊村依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薛城正奮力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薛城篇章。
近年來,薛城區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高效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該區獲評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創建縣。
鄉村產業發展實現新跨越
“這薄皮辣椒可是咱棗莊辣子雞的靈魂,一斤可以賣到8元左右,27棟大棚年產值在240萬元左右。”對于辣椒種植,周營鎮薄皮辣椒示范種植園負責人,鞏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中快信心滿滿。
該種植園是周營鎮聚焦做優做特蔬果產業建設的產業集聚、鄉村旅游與休閑體驗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分三期建設日光溫室大棚105座,同步配套物聯網、人工智能Al等技術,實現農業資源與環境數字化,打造種植過程標準化、管理數據化、產品可追溯的數字農業體系。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薛城區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聚焦“南菜、中糧、北果、園企”總體布局,高起點謀劃,大力度推進,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9.5萬畝,產量穩定20萬噸,建成高標準農田18.28萬畝,設施種植大棚發展到5萬余畝,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達到69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3家,鄉村產業呈現高質量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近年來,薛城區先后獲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山東省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示范縣”,“薛城青蘿卜”“圣土山黑豬”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鄉村人才隊伍綻放新活力
一個人帶出新農民創業園、鑫合作電商運營中心、青力量創客基地、中國·魯南數字化新經濟產業園等多個園區和基地。這個人,叫王志國,周營鎮胡莊村村民,自2017年返鄉創業以來,特別是中國·魯南數字化新經濟產業園成立后,共培訓農民電商200多人次,去年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
在中國·魯南數字化新經濟產業園,王志國介紹說,他們正致力于打造專業“選品廣場”,涵蓋棗莊市郵政優選、品牌優選、跨境電商選品等多個板塊,融合了電商、直播、創業孵化等多個理念,主播可以通過掃碼直播,也可以通過掃碼網絡批發、選品開店,將通過電商新業態帶動更多的創業就業人群。
鄉村要振興,人才需先行。薛城區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重要位置,深入推進農村“人才回引”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目前,已累計招引158位薛城籍優秀人才返鄉創業,20人獲評“齊魯鄉村之星”“棗莊市鄉村之星”稱號,25名“田秀才”“土專家”獲得專業技術職稱,培植市級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4家。薛城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周營鎮新農民創業園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園區目錄。
鄉風文明行動展現新成效
“我們就是要學習運河支隊敢于亮劍、不怕犧牲的精神。”近日,在運河支隊記憶館內,聆聽著講解,該區融媒體中心黨員李楠深受教育,感觸頗多,“我要把運河支隊的精神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
鄉村要振興,文化是靈魂。薛城區堅持把優秀文化傳承與鄉村具體實際相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扎實開展鄉風文明行動,持續推進文化惠民,大力培樹新時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區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43個、村級文化場所410個,修建以歷史名人、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為主題的民俗館、文史展室等50余處。周營運河支隊記憶館入選山東省首批鄉村博物館。
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突破
五月榴花紅勝火。在薛城區沙溝鎮張莊村,遍布山野、房前屋后的3200余畝石榴樹花開滿枝,給這個石板房與石榴樹相映成趣的小山村增添了別樣的風韻,引來八方游客前來賞景。
張莊村石榴景致是十里灣·田園沐歌鄉村振興示范區的一部分。該示范區規劃面積約20平方公里,涵蓋張莊、小營等12個行政村,大力整合生態、農業、文化等特色資源,推動形成“生態+”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繪就了自然生態、宜居宜業鄉村振興新圖景。
鄉村要振興,生態是關鍵。薛城區堅持把良好生態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山水林田大會戰”,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前,累計治理破損山體13處,生態提升河流132公里,濕地保護面積達到1.68萬畝。在全市率先啟動十里灣、九龍泉、陶源塢等5大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建設,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149個,實現應建盡建全覆蓋。獲評“中國鄉村旅游發展名縣”,白樓灣濕地公園、十里灣田園風景區、張莊石榴風景區獲評國家3A級景區,周營大沙河、古薛河、回灌河獲評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
鄉村組織振興邁出新步伐
從5萬到150萬,說的是常莊街道吳莊村村集體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5萬元到2022年底實現150余萬元的跨越。
是什么原因讓吳莊村這個468戶、耕地1902畝的小村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答案是成立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農業。
吳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裕朋介紹,吳莊村成立黨支部領辦的“山里紅”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1畝,種植羊肚菌、火龍果、藍莓等農作物,采取現場采摘、農超對接、直播帶貨等銷售形式,按照“3:3:4”比例給村集體、合作社和村民分紅。2022年,合作社種植為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
鄉村要振興,組織先振興。薛城區堅持把組織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啟動實施村級黨組織分類推進整體提升三年行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引領發展的“頭雁效應”。組建全市首家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聯盟,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突破67萬,“百萬元村”達到24個。(記者 劉振江 通訊員 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