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深化強工興產 實施工業倍增”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六場,介紹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加“數”前行 助企倍增 堅定不移推動數實融合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人
田 偉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市高端化工產業促進中心主任
許桂良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郭立波 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陳 永 市信息通信發展辦公室主任
當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經濟正從過去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向“新引擎”方向壯大發展。近年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入落實省、市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認真落實全省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縱深推進“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錨定“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以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數實深度融合,以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抓手,堅持“五量并重”“十抓并舉”工作舉措,加快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推動全市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1-5月份,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119.9億元,同比增長146.9%;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0.8億元,同比增長117.2%。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高位推動,強化政策引領。近年來,我市先后制定出臺《棗莊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關于支持“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三年攻堅突破行動的政策措施》《新一代信息技術2022年行動計劃》《數字賦能增效2022年行動計劃》《關于深化改革創新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工業倍增計劃(2023—2026年)的意見》等文件,以規劃為指引,明確總體發展思路,強化政策扶持,因地制宜發揮各區(市)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優勢,為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堅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夯實發展底座。深入推進“雙千兆”網絡系統工程,筑牢數字經濟發展底座。截至目前,全市10G-PON端口占比達55%,建成5G基站6596個,“雙千兆”設施總投資超過15億元。各區(市)城區、經濟園區、鎮區、重點行政村的固定和移動網絡普遍具備“千兆到戶”接入能力,行政村5G網絡覆蓋比例超過80%。2022年我市成功創建全國第二批千兆城市,并在第二屆千兆城市高峰論壇上作經驗介紹。魯南大數據中心機柜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擁有5040G出口帶寬資源,被納入全國一體化工業大數據中心山東云體系建設,已建成立足山東、輻射淮海、承接京滬的云存儲災備基地及場景應用基地。滕州市面向金屬加工機械制造行業的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運行,實現與國家頂級節點對接,目前,節點企業接入量達到200余家。
三、堅持推進平臺建設,實現量質并進。搶抓發展工業互聯網產業契機,制定出臺《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棗莊市加快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工作措施更加精準。堅持“培育創建、合作共建”模式,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培優工程,促進特色平臺梯次成長。截至目前,我市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21個,其中,省級平臺5個,山亭區華寶牧業白羽雞全產業鏈管控平臺和山東歐樂食品有限公司歐樂食品產業鏈云平臺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占全省總數的6.8%。滕州市尚品本色智能家居工業4.0創新應用入選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德薩大數據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清巒云平臺在2022年通過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定,此項評定全省僅10個。
四、堅持“數實融合”,促進推動提檔升級。市政府印發實施《棗莊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6年)》,推進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分行業、分領域召開“智改數轉”對接大會,在全省首創智能化技改大賽。創新完善“政投保貸券服+企業”的“6+1”智能化技改新模式,相關工作經驗獲中央改革辦肯定推廣。1-5月份,全市在庫工業技改項目共計346個,項目計劃總投資809.4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57個,10億元以上項目24個。依托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賦能等服務,2022年底,全市設備上云上平臺的工業企業累計達到60家,其中,山東春福盈豆制品有限責任公司被認定為2022年度省級上云標桿企業。組織推薦高新區鋰離子電池行業和滕州市機床行業積極參與山東省首批“產業大腦”揭榜掛帥工作。聚焦六大先進制造業,圍繞數據采集、傳輸、存算、管理及應用,打造一批技術引領、集成協同、綠色低碳的“晨星工廠”,2023年(第一批)71家企業納入山東省數字經濟“晨星工廠”入庫培育項目名單;5家企業納入山東省“數據賦能”優秀產品入庫培育項目名單;山亭區翼云科創園被評為山東省數字經濟“晨星工廠”試點園區;滕州市被評為山東省數字經濟“晨星工廠”試點市。
五、堅持推進標桿引領,營造濃厚氛圍。將試點示范工作作為重要抓手,樹立轉型標桿,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指導各行業分步驟、分階段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全市完成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13家,參加兩化融合網上評估診斷的企業435家,累計培育市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20家,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4家,評選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應用等方面的市級試點示范企業40家。在《棗莊日報》開設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建設巡禮主題專欄,正凱新材料、八億橡膠、杰富意、尚品本色等工業互聯網典型案例進行刊發宣傳,進一步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六、堅持注重融合應用,搶占創新賽道。深化“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全市培育招引工業互聯網服務商30余家,打造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累計30個。2022年,9個項目入選省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2個項目入選省級“5G+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5個項目入選山東省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2個項目入選山東省智能制造場景,棗莊鑫金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入選山東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在第五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山東區域賽中,思克奇食品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廠項目榮獲二等獎,成功晉級全國總決賽;山東正凱新材料園區5G+工業場景應用項目榮獲優秀獎。
七、堅持加快園區建設,促進融通發展。著力加快數字化園區建設,推進制造能力共享、創新能力共享、服務能力共享、管理能力共享。魯南大數據產業園、滕州市大數據產業園等6個園區獲評“省級數字經濟園區”稱號,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翼云科創園等5個園區被評為“市級數字經濟園區”。對標《山東省工業互聯網園區創建指南》,對有一定信息化基礎的經濟開發區或產業園區進行工業互聯網園區培育,指導督促園區內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步伐,2022年,滕州經濟開發區入選省級工業互聯網園區培育名單。
2023年是“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三年攻堅突破行動的收官之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工作突破年”,“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的沖鋒號已吹響,“工業倍增”的動員令已發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搶抓機遇、主動作為,錨定目標、狠抓落實,樹牢“三給三貼近”服務理念,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推動數字經濟做強做優做大,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答記者問
01、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質效雙升的運行態勢。請問,今年以來,我市在加力提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方面,都開展了哪些工作?
許桂良:今年以來,市工信局深入學習全省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縱深推進市委、市政府“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聚焦“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認真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凝心聚力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緊抓企業培育不放松,推進提質擴規。實施“一主一輔企業庫”月調度制度,每月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四大行業進行調度分析,按照企業規模、發展潛力,建立以“重點企業名錄庫”為主,“后備企業名錄庫”為輔的企業基本信息清單,對產業前景、行業發展現狀、龍頭企業經營狀況、核心競爭力等形成臺賬,精準掌握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情況。實施產業倍增行動,梳理企業對標“登高”計劃,做到重點企業不放松、后備企業再培養,同類行業比產值、同等規模比增幅,形成良好的企業比、趕、超發展氛圍。圍繞現有產業布局,集中政策、集聚資源、集成要素重點支持發展半導體集成電路、信息技術服務等特色優勢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倍速增長,規模迅速膨脹。以短視頻、電子商務、信息服務、軟件開發為主的新業態、新模式競相發展。目前,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規上企業32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年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11家,今年1-5月份實現營業收入70.7億元,同比增長222.6%;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89家,年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6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重點企業72家、后備企業32家。
二是緊抓政策落實不放松,提升服務質效。樹立“快就是大局、干就是擔當”的意識,建立“企業首席服務員”制度,完善龍頭企業“特別檔案”,實施“一對一”幫扶,按照“給企業政策、給企業解決問題、給企業家地位”的“三給”工作思路,堅持“思想上貼近、感情上貼近、距離上貼近”的“三貼近”服務原則,把政策送到企業手上,幫助企業把各項惠企政策用足用活。先后邀請中國電子商會專精特新企業服務中心專家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報輔導》、山東數字產業發展研究院專家做《山東省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政策解讀》、廣電計量檢測集團DCMM資深專家做《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評估流程及評估服務解析、山東省新一代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專家做《數字經濟“晨星工廠”建設》指標解讀,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兩年來,僅依據“雙二十條”政策,我市落實支持工業互聯網方面的財政獎勵資金達1040萬元,評選表彰數字經濟領域市級優秀企業家2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范疇內已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瞪羚企業9家,71家企業納入山東省數字經濟“晨星工廠”培育庫。山東德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智能制造系統V1.0被評為省級優秀大數據產品,推薦省級《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DCMM)試點示范企業19家,累計5家企業的8個軟件產品通過省級首版次高端軟件認定。
三是緊抓延鏈補鏈不放松,優化產業生態。堅持鏈長強力推動,聚力延鏈補鏈行動,緊盯長三角、珠三角開展項目招引。圍繞半導體集成電路、大數據、信息技術服務三個產業子鏈條,依托數字經濟園區,加速推進上下游配套關聯企業集聚發展,優化產業生態體系,研究出臺《棗莊市軟件工程技術中心培育認定辦法》,創建省級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公共服務平臺2個、大數據發展創新平臺4個。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上依托漢芯半導體產業園,加快推進漢旗科技、芯恒光科技、維宏感應等配套關聯企業優化產品,補齊上下游,入鏈發展。在大數據產業上依托魯南大數據產業園,充分發揮棗莊移動、棗莊聯通、棗莊電信等鏈主企業數據存儲業務帶動作用,重點推進魯南大數據中心建設全國一體化工業大數據山東云中心魯南經濟圈區域分中心。在信息技術服務業上,依托市中區淮海數字智谷、臺兒莊區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等園區,持續吸引抖音、今日頭條、阿里等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后臺服務及審核中心入駐,不斷拓寬信息服務內容,形成多主體、多領域區間優勢互補、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有效鏈接的集群發展新模式。
02、山東法制報記者:電子商務是產業數字化的重要領域,更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請問我市電商工作有哪些亮點?
郭立波:電子商務具有聯通線上線下、生產消費、城市鄉村、國內國際的四重優勢,尤其是直播電商,作為一種線上新型消費方式,在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活力、推動消費升級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各個產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按下“加速鍵”,成為提振經濟動能的利器。
2022年,全市網絡零售額實現154.7億元,同比增長18.5%,網絡零售企業達到5958家,網絡店鋪54191家;電商直接從業人數43685人,專業帶貨主播人數近1000人,直播場次13.51萬場。
一是以黨建為引領,匯聚直播電商向上發展的不竭動力。牽頭成立棗莊市直播電商行業黨委,創新實施“1234”工作法,開展黨建共聯、項目共建、資源共享,推動黨建與直播電商深融共促、高質量發展,將黨的組織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被省商務廳列為創新典型案例。
二是以直播基地為龍頭,打造直播電商向前發展的強勁引擎。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直播電商發展,特別是注重建設具有場景布景、內容制作、直播設備、選品展示等多功能、“一站式”的直播電商基地和產業鏈基地。2022年,在省商務廳公布的67家“山東電商直播基地名單”中,我市10家龍頭電商直播基地入選,約占全省直播基地的15%。滕州市小石頭食品、小熊駕到兩家企業入選“2022年山東電商供應鏈基地名單”。其中,小熊駕到2022年實現網絡銷售額8700余萬元,“小熊駕到”品牌系列產品位居天貓燒烤調料、腌料、面包糠類目銷量第一。
三是以“村播計劃”為抓手,蓄足直播電商向好發展的源頭活水。為推動農產品上行,讓手機成為農業的“新農具”,讓直播成為農村的“新農活”,全市已累計舉辦100余期電商+淘寶直播培訓班,其中,滕州市舉辦40期電商直播培訓班,培育孵化鄉村致富帶頭人、農產品加工企業負責人、新農人等3000余人。市中區2022年創新實施電商培育“雨露”計劃,共開展胖虎專場、商圈專場、助農專場等雨露計劃公益培訓8期,服務企業200多家,培訓學員400余人。
下一步,我局將在“打造優質產品、培育優秀電商企業、優化產業生態”上下功夫,解決好“直播什么”、誰來直播”、“直播得好”的問題。打造透明、優質的供應鏈體系,讓更多企業享受直播經濟帶來的紅利;培育特色電商品牌,引入專業團隊開展品牌策劃、網貨研發、工藝提升、包裝設計、營銷推廣,提高網絡銷售的公信力、信譽度和美譽度;積極發揮優秀直播電商企業和省直播基地的帶動示范作用,建立“一超多強”的直播運營體系,促進全市直播電商發展。
03、棗莊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通信基礎設施作為數實融合的重要底座,我市在推進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又提供了哪些保障?
陳永:近年來,我市通信行業堅持以開創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為指導,聚焦我市“雙千兆”網絡規模建設,持續深化共建共享,構筑精品網絡,融合跨界應用,全面支撐我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一、聚焦規模建設,擴大覆蓋范圍。積極開展網絡覆蓋能力提升行動,聚焦網絡能力提升,適度超前規劃建設我市通信基礎設施,推進公共資源向通信設施建設免費開放,實施千兆入戶、萬兆入園工程,增強“雙千兆”網絡覆蓋的廣度與深度。以城鎮、行政村、居民小區、學校、交通樞紐、工業園區等人流量集中的場景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面提升網絡對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支撐能力和服務保障水平。一是在城區網絡建設方面。堅持規劃引領,聚焦城市主道路、住宅小區、商務樓宇、大型場館、交通樞紐、學校等重點場所,統一布局,將通信設施建設與城市建設深度融合,實現各區(市)城區千兆光網普遍覆蓋、5G網絡連續覆蓋。二是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覆蓋方面。深度結合企業新業務、新發展、新需求,面向重點行業和企業精準覆蓋。深入實施寬帶萬兆入園工程,建成5G基站400余個,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網絡基礎,助力“強工興產、工業倍增”。三是在建筑物深度覆蓋方面。聯合工信、住建等部門先后印發《棗莊市房屋建筑配套通信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加強地下停車場和電梯間無線信號覆蓋的實施方案》。通過審批大廳通信報裝窗口,為建設單位提供239個建設項目通信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意見,推動建筑物與通信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實現通信基礎設施做為建筑物的必備配套設施,保障人民群眾對通信網絡的需求和自由選擇權。同時,積極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整治升級老舊通信設施;聚焦人民群眾關切,推進解決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無信號問題139個。四是加快“雙千兆”網絡設施向農村延伸。建成5G基站1700余個,10G-PON 端口總數2.5萬余個,梯次完善鎮區、行政村、自然村的“雙千兆”網絡覆蓋;深入實施電信普遍服務,累計獲批并建成通信基站33個,重點解決偏遠農村無線信號薄弱問題,彌合數字鴻溝。以網絡為載體,助推農業數字生產、加工、銷售等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二、聚焦運行安全,強化保障措施。不斷提升網絡運行安全防護能力,從設施保護、電力供應、通信保障、隱患排查等方面,全力保障全市通信網絡安全穩定運行,為信息化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通信服務。一是貫徹落實《山東省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與保護條例》,各電信企業堅持7*24小時的網絡監控制度,及時關注網絡運行情況,配合公安部門嚴厲打擊破壞通信基礎設施的行為;積極配合城市升級改造,堅持“先建設后拆除”的原則,保障拆建區域通信網絡不中斷。二是加強電力保障。積極開展通信基礎設施轉供電改直供電工作,分批次推進解決1000余處,直供電比例全省第一,有效提高了通信設施電力安全性。三是扎實做好重要會議、活動、節假日、汛期等關鍵時期通信保障。指導各電信企業、鐵塔公司編制應急預案,對通信設施分類、分級,增配應急通信和搶修物資,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實施。四是常態化梳理網絡隱患。加強重要機房、設備、線路等巡檢力度,凝心聚力,以查促防,構筑網絡運行安全常態化防護新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