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瞄準鎮域生態優勢,發揮“生態+”價值、培育“生態+”業態、延展“生態+”效益,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讓鄉村留住“顏”、起好“頭”、扎穩“根”、守住“魂”。周營鎮先后榮獲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統籌城鄉改革試點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等稱號,并于今年4月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擬創建名單。
“生態+生活”:
注重“生態美”,暢享“新生活”
依托“北依牛山山脈,大沙河貫穿南北,支流縱橫東西”地域特色,實施周營大沙河生態水系治理、“山水林田大會戰”,新增蓄水600萬立方米,栽種綠植水草80余萬株,打造村級景觀節點3000余處,硬化道路6.5萬平方米,有效改善河流兩側區域的生態,榮獲省級美麗示范河湖、省級水系綠化樣板稱號。實施周營大沙河流域引調水綜合提升工程和邵樓支流生態修復及水質改善工程,通過建設攔河壩、修建生態護坡等措施,充分發揮生態水系治理成效,擘畫了覆蓋5個村、總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的白樓灣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沙河兩岸呈現出岸綠、水清、景美的自然風光。
“生態+產業”:吃上“生態飯”,端穩“綠飯碗”。以周營大沙河為紐帶、鞏湖薄皮辣椒、沙河涯青蘿卜、早春馬鈴薯等蔬菜種植為核心,集中打造了鞏湖現代農業產業園、鐵佛智慧農業示范園和王樓數字農業產業園(一期),全鎮日光溫室大棚發展到3000余畝。以沙河為軸向外輻射,中部依托產業基礎,招引喜爾樂服飾、共泰服飾總部、有機蔬菜基地批發交易物流園項目落地,同步發展山東邦泰涂料、中環醫藥中間體等“飛地經濟”。向西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9個,全鎮8.9萬畝土地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糧食年產量突破7萬噸;向北引導種植經濟林果,石門葡萄、劉河口獼猴桃等優質林果業成規模化發展;向南發展特色蔬菜種植,形成20余個蔬菜種植專業村,蔬菜年產量達到22萬噸。
“生態+文化”:
打好“生態牌”,念好“文旅經”
立足白樓灣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釋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建成游客中心、瞭望塔、白樓供銷社等10余處景觀設施,打造百花園、親水沙灘等景點。深度挖掘運河支隊紅色文化、牛山宗祠文化、王樓家風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規劃打造運河支隊記憶館等教育載體,擘畫了以“三館兩園一校一廳一廣場”為主體的白樓灣黨性教育示范片區。目前,累計開辦各類培訓班40余期,培訓學員6000余人次。重要節慶日期間,單日接待量最高達5萬人次,累計接待游客突破120萬人次。家風家訓館被評為省級家庭家教家風教育基地,運河支隊記憶館榮獲省級鄉村博物館稱號,白樓灣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生態+組織”:
算清“生態賬”,志行“發展路”
集中打造37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股”連心、以“業”連利、以“產”連責,聯動全鎮150余家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重點發展特色種植、設施農業。其中,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突破10家,10余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運營,可吸納勞動力600余人。同時,謀劃成立棗莊金苗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鎮級“共富公司”,采取“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品牌化打造”模式,將各村盤查的資產折價入股,并嘗試農資“統購統銷”、良種“訂單種植”,實現“黨建引領、鎮村共建、共創共富”。目前,全鎮3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破十”,4個村實現“攀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