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區緊緊圍繞維護社會穩定這個中心,通過搭建“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加強專(兼)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等措施精準發力,認真踐行“楓橋經驗”,多元化解矛盾、傾力守護平安,今年以來,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6%,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構建了社會治理新格局。
建強團隊“支撐點”,筑牢調解基石。該區加強調解組織和隊伍建設,以村(社區)“兩委”成員及老黨員、老干部為主體,配備了819名人民調解員隊伍。為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該區精準賦能,以用促學。把業務培訓作為提高調解員綜合能力素質的重要渠道,結合年度工作任務及不同階段工作重點,該區有針對性地制定調解員業務學習計劃。區司法局邀請知名律師參與理論授課及業務輔導,有的放矢、按需施教,以用促學,強化課程效果。2021年11月,邀請專家對全區新選任的200余名調解員進行專項培訓,今年6月,針對“雙十鎮”建設,對全區專職人民調解員進行專項業務培訓,9月為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服務水平,組織全部專職調解員及調解業務骨干參加了全市的調解業務培訓等。進行崗位練兵和業務比武。該區各司法所落實每周工作例會及每月業務集中學習制度;區司法局每季度組織一次典型案例卷宗展評及業務交流活動。通過崗位學習與競賽練兵、理論研討與觀摩交流相結合,互通調解經驗與工作技巧,彼此借鑒,取長補短,共促提高。8月,在全市人民調解工作專項督導中,獲得市司法局的肯定。截至2022年10月,該區調解員人均調解案件1.65件,居全市領先位次。
優化平臺“服務點”,織密調解網絡。該區打造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全覆蓋體系,他們依托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立區級“一站式”調解中心,在各鎮(街)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立6個“一站式”調解中心,實現了中心和分中心建設全覆蓋,把原有碎片化、條線化的基層司法行政服務職能和分散的法律服務窗口整合為綜合服務平臺,使群眾在一個平臺享受“一站式”法律服務。同時,在各村(社區)建立了調解組織。為方便群眾辦事和社會監督,他們改造辦公及業務用房580平方米,因地制宜采取“一室多能”等方式,配備電腦、打印機、執法記錄儀、監控等設施設備,各項規章制度上墻公示,滿足了業務開展需要;強化信息化建設,6處中心均開通政務內外網,實現業務線上、線下平臺的對接,保障了各中心的調解職能的充分發揮。
找準工作“結合點”,提升調解質效。緊緊圍繞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的目標,持續開展學習“楓橋經驗”實現矛盾糾紛不上交三年行動,主動融入疫情防控、社會維穩等工作大局,找準工作“結合點”,積極發揮人民調解優勢,做好有關法律法規宣傳,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建立鄉鎮(街道)司法所每月組織一次、區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每季度組織一次經常性排查制度,重點排查土地征用、環境保護等容易引發矛盾糾紛的領域,及時化解風險。
引導廣大調解員常態化開展糾紛隱患風險排查。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建立臺賬,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群眾的調解訴求及時受理、調解、反饋,依據屬地原則,對一般矛盾糾紛及時就地化解,防止矛盾糾紛升級、外溢、上行;對復雜矛盾糾紛,發揮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作用,整合調解、法律援助等系統內資源,加強“公調”、“訴調”、“訪調”對接聯動,化解糾紛,對久調不決或重大疑難復雜糾紛,及時報告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并引導當事人通過其他合法途徑理性表達訴求。沒有因調節不當引起矛盾激化上行和群眾投訴情況。定期對轄區內糾紛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做好矛盾糾紛的預警、預測、預防。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增強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力量。矛盾糾紛發生時,真正做到一般性糾紛就地化解,疑難復雜糾紛協調有關部門集中攻堅化解,專業性行業性糾紛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等力量共同化解。調解協議達成后,各調解組織督促本轄區的當事人按約履行義務,使糾紛得以妥善解決,形成了糾紛發生后有人管、有人問、有人處理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的目標。(賈禮章 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