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10月6日晚,在薛城區鐵道游擊隊紀念廣場舞臺,包括《我和我的祖國》《幸福薛城》在內的11個節目精彩上演。
這是記者在薛城區第25屆百日消夏群眾文化藝術節閉幕式上看到的一幕。
近年來,薛城區堅持從文化立區、文化強區的戰略高度謀劃文化工作,打造文化品牌,搭建活動平臺,激發人才活力,實現文化惠民。
薛城區文化旅游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超介紹:“今年消夏藝術節自7月3日拉開帷幕,歷時3個月,以‘砥礪奮斗六十年、喜迎黨的二十大’為主題,唱響了文化主旋律,豐富活躍了全區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共舉辦大型專場文藝演出33場次,參與演職人員近2萬人次,觀眾20余萬人次。”
薛城區著力打造群眾文化品牌,吹響文化強區“集結號”。他們依托鐵道游擊隊紀念廣場、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體小廣場,逐步形成“15—2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搭建“沒有圍墻的劇場、永不落幕的舞臺”,通過廣度的資源共享促進深度的文化惠民。在鐵道游擊隊紀念廣場舉辦的百日消夏群眾文化藝術節已連續開展25年,帶動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與普及,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該區先后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等榮譽稱號,百日消夏文化活動被省文化廳評為社會文化活動知名品牌。
10月7日上午,市民王女士帶著孩子來到了薛城區文化館,走進親子閱覽室,從書架上挑選了少兒繪本,為孩子講解精彩故事。“這里環境宜人,布置精美,服務貼心,非常適合帶孩子來讀書。”王女士告訴記者,親子閱覽室有數千本少兒繪本供免費閱讀,每個周末她都會抽出時間到這里陪孩子看看書。
非遺展室、演藝排練廳、傳統文化室、文明實踐大講堂、曲藝創作室、多功能廳……記者看到,文化館每個廳室都活躍著市民的身影,同時還有一些志愿者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作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薛城區文化館成為醒目的“文化地標”,每年接待群眾達3萬人次。
薛城區不斷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搭建群眾文化活動新平臺,逐步完善、提升鎮街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中心、文化小廣場等基礎設施配套,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激發了各級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形成了村村有文化活動場地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區7個鎮街全部建有綜合文化站,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設有文藝排練室、輔導培訓室、圖書閱覽室、非遺展廳等,配套建設了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文化遺產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文體廣場。村居(社區)利用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建成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35處。
今年以來,薛城區組織開展了鄰里文化節,以“和諧鄰里、幸福薛城”為主題,圍繞“鄰里情”“鄰里幫”“鄰里和”“鄰里樂”“鄰里頌”五個方面,舉辦尋找薛城好鄰居、鄰里美食秀、“魅力鄰里”書畫攝影展、社區“大聯歡”、“鄰里守望”志愿服務、“舞動美麗”廣場舞大賽等各類文化活動106場次。
從10月1日起,陶莊鎮在魯封橋大集連續7天舉辦了“喜迎黨的二十大、鄉村振興譜新篇”大型燈光演出歌舞晚會、廣場舞、童聲大賽、全民才藝秀大賽、民俗非遺展等文化活動,把具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送到了群眾心坎上。活動中,共演出節目106個,參與群眾3000余人次。
在薛城區文化館舉辦的薛城造像印培訓班上,記者看到,彩墨古篆始創者、篆刻家馬銘正在做造像印的起源、特征、發展以及臨摹與創作等方面的培訓。此次培訓班的學員大部分是19印社的骨干和該區各學校的教師。
據了解,薛城區注重加強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大力挖掘民間優秀藝人,將其組織到全區文化活動中來,每年聘請專家對業余文化隊伍進行定期培訓,不斷提升業余文化隊伍的藝術素養。今年以來,已組織各類公益文化培訓160場,培訓人員3000余人。
薛城區各類文藝團隊還經常在村居自創自編自演節目,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這個區先后成立了奚仲藝術團、長青藝術團、快樂大本營藝術團等各類藝術團體109個,排演了碟筷說唱《文明社區》、表演唱《中國夢·薛城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32個,創作反映群眾生活變化的《紅色記憶》《拆遷》等作品12部。歌表演《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百鳥贊薛城》,舞蹈《奚仲造車》等節目,全面展示了社區文化、農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城市建設等取得的成果,點亮了古薛大地的文化星空,擦亮了薛城文化品牌。(記者 張孝平 通訊員 劉棟 馬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