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城市的靈魂和底蘊。進入新時代,臺兒莊正沿著商旅文化、大戰文化、運河文化的臺階拾級而上,守望文明成為每個臺兒莊人的責任,更是使命。
全國文明城市是評價一個城市的綜合性榮譽,創建不僅是為了拿一塊獎牌,更重要的是通過創建,使城市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環境更加優美,生活更加便利。臺兒莊區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會議召開后,運河街道發揮“主戰場”陣地優勢,毅然吹響創建國家文明城市沖鋒號,號聲一響,從街道到社區,從老人到少年,從黨員到群眾,創城的力量在凝聚,創城的隊伍在集結。
唱響“文明之歌” 共赴“文明之約”
凝聚共識,上下齊動。運河街道在臺兒莊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率先提筆作答,成立“雙組長”領導小組,組建專班、設立6大專線,明確職責任務;深耕“網格責任田”,劃分146個小網格,落實科級干部、社區書記、網格員“三包責任”,做到網格事務有人管、有人問、有人負責。同時,積極對接包幫12個大網格的縣級包幫領導和包幫單位,推行“一線工作法”,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解決問題,區委彭照輝書記更是親自帶領相關部門走街道、進社區、找問題、出思路,劉曉璐區長深入老舊小區、農貿市場,多次召開現場會、調度會,解決創城熱點難點問題,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各級領導積極深入包幫網格,提建議、助整改,全力推進創建步伐。臺兒莊區上下,“聚似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紛紛活躍在街路、廣場,行走于街道、社區,成為創城工作的戰斗員,文明示范的排頭兵:各下沉單位組織“紅馬甲”,穿插在小區開展衛生清掃、小廣告清理,奔走在街巷規范亂停亂放……成為城市最靚麗的風景線;微型消防站、四色垃圾桶、公益廣告牌應配盡配,水務局宿舍、沿河小區、長運小區等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用實際行動弘揚著“干則必勝,創城必成”的創城精神。
重責在身,必不敢懈怠。運河街道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分類建立問題臺賬,實行掛圖作戰、分類銷號制度,共排查問題16類,做到底子清、情況明。推行督導亮屏機制,建立“日總結、日督導、日通報”制度,成立4個找茬小分隊,每天開展巡回督導,發現問題及時轉辦;推行“工作日志”制度,每天對工作進展進行匯總通報,推動形成“比學趕超”氛圍;推行“亮屏調度”制度,以“現場觀摩+調度會議”形式,現場找問題、查弱項、補短板,為創建把方向、明重點、促整改。
巧繡“文明之花” 精啄“文明品質”
創建文明城市,是對一座城市的大考,比拼的是構建高品質城市的追求,考驗的是干群砥礪奮進的擔當,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運河街道緊盯薄弱環節,以小區為點、街巷為線、市場為片做好整治文章,結合實際梳理重點區域46個,聚焦“五大行動”開展創建工作。開展宣教行動,以“線上+線下”模式,充分利用微信群眾、公眾號、小喇叭、公益廣告等開展全方位宣教引導,先后懸掛橫幅500余幅,制作公益廣告1700余塊,發放倡議書、海報等16000余份,最大限度提升群眾知曉率。開展治臟行動,對存在的垃圾、雜物等進行集中清理,先后出動人員15000余人次,清運小區、樓道、廣場、綠地等雜物垃圾2000余車次。開展治亂行動,對亂搭亂建、亂停亂放、店外店、小廣告、綠地種菜等進行集中治理,拆除違規搭建60余處、清除小廣告20萬余處,規范店外店80余家,新增停車位7000余個。先后組織專業隊伍150余人次,出動吊車80余輛次,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對空中飛線進行集中規整,目前已整治小區20余個。開展治差行動,對消防器材、垃圾分類、路面墻壁破損等公共設施進行整治提升,新增四色垃圾桶200余套,配備微型消防站110余個,修復路面8000余平方,粉刷墻面18000余平方。開展提質行動,為徹底轉變市場“臟亂差”問題,拿出敢啃“硬骨頭”的決心,實行宣傳發動引導、清除馬路市場及拆除違章建筑、規范經營管理三步走戰略,集中時間抽調80余人,每天早4:00開展整治活動,拆除鋼結構棚1320平方米,組織12人施工隊完成違章建筑物及構筑物拆除,市場環境得到全面改觀。
勁吹“文明之風” 浸潤“文明內涵”
走在臺兒莊街頭,漫步在公園廣場,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傳播文明的文化,感染市民,凝聚人心。自文明城市創建以來,運河街道錨定了創建目標,從“街面”到“街背”,從“面子”到“里子”,依托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47支,構筑起全街道覆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先后開展清潔家園、助力疫情防控、關愛未成年等系列主題活動100余次,讓春風裹著新時代的陽光雨露,吹進千家萬戶;將本土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元素融入陣地建設,吸納教師、退役軍人、道德模范等組成宣講團,既有耄耋老者的語重心長,也有小小宣講員的童聲稚語,創新理論在歡聲笑語中入腦入心;利用文體活動室、社區文藝團體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面向群眾開展“送戲下鄉”“紅色觀影”、文藝演出等活動30余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文化盛宴;不斷優化轄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群眾提供良好的健康促進環境和優質的體育活動場地,積極開展各類體育健身活動豐富群眾生活,今年以來開展職工運動會、社區運動會等活動10余次。
圍繞群眾的身邊事,探索創新文明實踐“微”服務模式,以主動上門、精準服務的方式,組織開展“送福上門”“送防疫大禮包上門”等系列文明實踐活動;積極探索“晨巡晚議+志愿服務”模式,建立黨員干部志愿者與村民“1+N”聯系制度,創新“古運義警”志愿服務隊伍,打造警民聯合、群防群治的立體防控圈。
“文明禮儀、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網絡、文明社區、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的創建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居民自覺參與,在實踐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質,使其成為城市文明的重要力量。
精細“文明力量” 提升“文明溫度”
文明城市創建離不開靈嚴謹的工作態度、“釘釘子”的工作韌勁,運河街道針對老舊小區多、整治難度大等特點,將創建工作全部嵌入微網格,實行“精細精準精心”治理模式,多方籌措資金500余萬元,精準發力、精細落地,全面解決小區基礎配套不足、私搭亂建嚴重、停車秩序混亂等“老大難”問題。“遇事較真”。把創城精準到社會治理“最后一厘米”,依托“網格化”管理體系,選優配強專兼職網格員,統籌黨員、五老、巾幗、青年等志愿服務隊伍納入社區治理單元網格,用“一部手機,一雙眼睛”瞄準小區“牛皮癬廣告”、不戴頭盔等現象,不停歇地治理城市“頑疾”,讓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凝聚成一股城市治理的巨大推力,示范帶動更多居民遵守文明規范,使文明意識更深入人心,為城市文明指數“加分”。“找茬挑刺”。堅持“一人一格”激活城市“文明細胞”,網格員走街串巷,爬樓入戶,從樓道雜物堆積、小區衛生死角,到路面破損、綠化缺失,從里到外、由表及里,進行地毯式“找茬挑刺”,做到網格一“吹哨”,責任部門和社區馬上跟進落實整改,形成工作閉環,促使社區治理、問題處置更加及時高效,真正讓文明之花處處綻放,群眾更滿意,城市更文明。“把脈問診”。創建文明城關鍵在小區,基礎在網格,網格員發揮對樓棟、單元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精心把脈、對癥下藥,全力解決老百姓鄰里糾紛、精神需求、急難愁盼等問題。通過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等“問診”群眾精神生活;通過“臺滿意”遍訪,小喇叭宣傳,網格員行走等,“問診”群眾難點堵點問題。通過精準把脈、上前問診,實現了從被動解決問題到主動尋找問題的轉變,使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有效提升了群眾創城參與度和滿意率,使“城市文明之花”絢麗綻放。
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沐浴著時代的新風,臺兒莊正以飽滿的激情和文明的力量向著幸福出發,向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