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資’清理,摸清了家底,收回土地20.6畝,重新發包土地95.5畝,重新簽訂合同71份,村集體收入從2020年的5萬余元增長到現在的116萬元。”近日,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河南村村支部書記呂奉霞高興地對記者介紹。目前,這個村班子干勁十足,下一步還將領辦合作社,建設20畝高效農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河南村的“三資”清理,是山亭區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2019年,山亭區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2020年,10萬元以上的村達209個,占77%;2021年,275個行政村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50萬元至100萬元的16個,100萬元以上的12個。
放活產權,激發發展活力
只有明晰產權,才能創造更多財富,保障農民權益,激活生產要素潛能。近年來,山亭區全面開展“三資”清理,通過摸底排查、確認成員、量化股權,將其中的經營性、資源性資產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確權到戶。山亭區累計核實集體資產總額7.09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6.76萬人,量化資產總額5.98億元,發放股權證10.8萬本。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339個,對村集體資產進行統一經營,農民帶股入社,實行按股分紅、收益共享。在尊重農戶意愿的基礎上,集中流轉土地、開展綜合整治,已累計規模經營土地34.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1.9%。
山亭區還在區級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鎮街成立交易服務所,村級設立聯絡員,開展產權流轉交易、抵押登記等服務,形成三級聯網、資源共享的產權交易市場體系。截至目前,已累計成交業務2865宗,交易額1.54億元;發放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62筆1.6億元。
搞活產業,增強致富能力
山亭區通過產業培育、合作發展、利益聯結,帶動村集體、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他們積極培育特色高效農業,立足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引導鎮村兩級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林果55萬畝、雜糧20萬畝、甘薯15萬畝,形成店子長紅棗、水泉火櫻桃、馮卯春雪桃等“一鎮一業”格局,創建省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鎮街6個、示范村173個。建成月亮灣等田園綜合體5處,省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區30余處。
同時,引導集體經濟主動融入產業發展,鼓勵村集體采取領辦合作社、與企業合作共建項目等方式參與市場經營,構建“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山亭區100余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村集體增收1018萬元,農民增收近6億元。水泉鎮棠棣峪村成立火櫻桃種植合作社,發展精品采摘園30處,建成電商集聚區,2021年實現網上交易額8300余萬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村集體增收30萬元。
盤活資源,拓寬增收渠道
山亭區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村“沉睡”資源,創新發展路徑,積極推動集體經濟轉型升級。他們開發旅游經濟,對農村閑置宅基地等資產,采取股份合作、租賃等形式發展鄉村旅游。馮卯鎮李莊村成立鄉緣旅游合作社,將閑置小院改造成不同主題類型的業態小院,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村集體年均增收30萬元。
山亭區還積極做活邊角經濟,將村內道路兩側、房前屋后等零碎土地集中整治后,進行整體發包或統一種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使“犄角旮旯”變成增收致富的“聚寶盆”。桑村鎮艾湖村等6個村共發包零散土地1500畝,年增加村級集體收入90余萬元。做大光伏經濟,光伏合作社發展到111家,建成分布式光伏電站137.77兆瓦,帶動農民增收5400萬元,村集體增收610萬元;發展資源經濟,對村集體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通過參股等方式進行開發經營……創新舉措一個接著一個,大大拓寬了增收渠道。
用活機制,夯實發展支撐
山亭區堅持外力幫扶與激發內力相結合,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力。他們通過考核激勵,調動起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魯擔惠農貸”“強村貸”“股權貸”等融資模式,山東省農擔公司在山亭區開展涉農擔保業務840戶,金額達4.71億元;出資1000萬元設立幫扶基金,整合涉農資金3.5億元,重點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村傾斜,確保資金支持力度。實施鄉村人才培育計劃,每年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專家;選拔150名科技特派員,通過技術入股等形式,參與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60余家;開展“歸雁”行動,回引127名優秀人才返鄉創業,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