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東省棗莊市鄉村振興示范鎮的山亭區桑村鎮,為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力,切實激發村集體發展活力,通過打出黨建引領、“三資”清理、項目帶動、政策支持、企業幫扶、產業發展“組合拳”,實現了從“脫殼、消薄、破五”到“破五進十”“穩五進十”“穩十攀百”的重要轉變。 桑村鎮堅持高位推進,把該項工作作為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定期召開村集體增收專題黨委會和聯席會議,研究制定了“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策略、一村一團隊”的“三個一”推進機制。“一村一方案”,即在黨委牽頭抓總、部門履職的基礎上,對全鎮22個村逐村分析村集體經濟增長點,形成強村方案。“一村一策略”,即依據實際,尊重歷史,根據各村實際把脈問診,發揮各村的獨特優勢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不搞“一刀切”。“一村一團隊”,即明確一村一名科級干部幫包,實行包村科級干部、辦事處書記加壓推進、村級干部主抓落實的三級網絡責任機制。 桑村鎮“以地生財”。鼓勵村集體將耕地以外的閑散土地集中起來,統一出租或入股經營,發展“邊角經濟”。艾湖村、賈莊村等6個村通過土地集約利用,整合發包土地1500畝,年增加村級收入90余萬元。“以資生財”。對集體房屋和集體資產進行有效租賃。桑村村等3個村通過外租集體房屋和公益設施收取租金,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0余萬元。“以企生財”。引導村“兩委”牽頭創辦企業等各類實體,鼓勵各村服務重點項目建設。馬廠村通過引進大商包裝項目,每年通過收取土地租金和獲得企業生產經營性稅收10%返還款增加收入。“以服生財”。鼓勵村集體做好農貿市場、專業市場等服務業工作。王廟村通過強化對紅椒市場的管理服務,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余元。“以策生財”。充分利用鄉村振興等惠農政策,整合項目資金促增收。斗城村通過支部引領、村民入股模式建立農機合作社和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為村集體穩定增收20余萬元。 桑村鎮以專業化管理黨組織書記為抓手,增強內生動力。實施“動態進退式”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在納入管理條件中,明確要求村集體經濟收入必須在10萬元以上的前置條件,提升了黨組織書記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不斷激發村黨組織書記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比著干、爭著干、搶著干的內生動力。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載體,促進村民增收。通過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搭建雙贏平臺,通過支部引領、村民入股模式建立合作社,盤活土地資源及集體性資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群眾致富、集體增收的長效機制。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為接續,發展扶貧項目。在脫貧攻堅產業項目實施以及往年產業項目整改提升工作中,把增強村集體經濟收入作為重要內容,即在保證脫貧享受政策戶穩定收入的基礎上,把多余的收益資金作為村集體留存部分,主要用于村級公益事業,以及村集體項目的擴大再生產。以“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為契機,凝聚合力攻堅。把村集體經濟增收作為示范鎮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辦事處和村“兩委”及其成員重要年度考核指標,鎮、辦事處、村三級合力攻堅,為抓好村集體經濟增收和村級事務管理提供重要支撐保障。 桑村鎮強化組織保障。桑村鎮通過成立三年強村計劃專題督查組,對“三資”清理工作、三年強村計劃落實情況,實行一周一調度、一周一通報,鎮村兩級及鎮直部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明確職責、細化分工,主動配合、加強協作,緊緊圍繞“扶持弱村、壯大強村”出實招、拿干貨,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強化政策扶持。該鎮積極引導村集體通過興辦項目、抱團合作等方式,形成村級固定資產,以“輸血”帶動“造血”,促進村級集體經濟越級發展。繼續用好“惠農貸”“強村貸”,創新“股權貸”等金融產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主動減費讓利,降低融資成本,幫助股份經濟合作社、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涉農主體解決融資難問題。強化督導考核。桑村鎮通過建立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督導考核機制,把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作為村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鄉村組織振興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的重要指標,切實樹立大抓集體經濟的鮮明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