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朋,現任薛城區常莊街道吳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裕朋堅持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通過抓班子帶隊伍筑牢發展根基,同時積極外引項目,挖掘本村資源,促進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先后榮獲棗莊市“擔當作為好書記”、棗莊市第四屆“鄉村之星”、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等榮譽。2021年6月被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堅持黨建引領,筑牢政治根基定方向
一是加強班子自身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張裕朋首先從強班子抓起,提高班子干事能力。利用主題黨日活動開展集中學習,組織學習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上級政策,推動村“兩委”班子政策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帶領村“兩委”班子到外地學習觀摩,切實開拓視野、提升能力。注重班子團結和諧,多次與班子成員談心談話,保證班子成員之間團結一心、高度配合,在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面前做到分工不分家,團結協調,配合默契,村黨支部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二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黨員教育機制,通過開展黨課教育、外出考察、談心談話等,對黨員進行黨性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了黨員黨性修養和整體素質水平,使黨員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能手。三是加強黨建品牌建設。打造“紅心綠葉、多彩金河”農村黨建品牌,高標準建設勝利渠黨建驛站、勝利廣場等基礎設施,成立鄉村黨校,組織入黨積極分子、支部黨員到勝利渠黨建驛站參觀學習紅色精神,真正實現金河紅色基因和村莊建設的有效結合。
勇于擔當作為,謀劃集體經濟大發展
一是擦亮村辦合作社招牌。張裕朋以吳莊村黨支部為核心,分別成立了朋聚和山里紅兩家村辦合作社。朋聚專業種植合作社以大豆種植為主,計劃流轉1000畝土地用于大豆種植,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2萬元。山里紅專業種植合作社以種植石榴為主,通過建設全市石榴產業創新園、選育霜紅寶石和泰山紅兩個品種,石榴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斤,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0余萬元。二是吸引企業扎根落戶。張裕朋借助山東健袖現代農業落戶吳莊村契機,流轉土地501畝,將村集體土地入股健袖農業,參與企業分紅,為村集體增收5萬余元,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又解決了村內勞動力就業難題,為40余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招商盤活原廢棄小學、村西養豬場及閑置門市房,與企業簽訂長期協議,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3萬余元。三是借助外力擴大規模。引進綠之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推廣種植葡萄、草莓、火龍果等高端農作物,在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和薛城區常莊街道的幫扶下,投資100余萬元,在綠之園合作社新建草莓種植大棚10個,占地約10000平方米,用于推廣草莓的規模化種植,最終實現種植效率與作物產量的雙提升。
踐行初心使命,兌現民生承諾顯情懷
一是擦亮村辦合作社招牌。張裕朋以吳莊村黨支部為核心,分別成立了朋聚和山里紅兩家村辦合作社。朋聚專業種植合作社以大豆種植為主,計劃流轉1000畝土地用于大豆種植,預計實現集體經濟增收12萬元。山里紅專業種植合作社以種植石榴為主,通過建設全市石榴產業創新園、選育霜紅寶石和泰山紅兩個品種,石榴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斤,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0余萬元。二是吸引企業扎根落戶。張裕朋借助山東健袖現代農業落戶吳莊村契機,流轉土地501畝,將村集體土地入股健袖農業,參與企業分紅,實現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又解決了村內勞動力就業難題,為40余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招商盤活原廢棄小學、村西養豬場及閑置門市房,與企業簽訂長期協議,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3萬余元。三是借助外力擴大規模。引進綠之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推廣種植葡萄、草莓、火龍果等高端農作物,在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和街道的幫扶下,投資100余萬元,在綠之園合作社新建草莓種植大棚10個,占地約10000平方米,用于推廣草莓的規模化種植,最終實現種植效率與作物產量的雙提升。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宜居宜業新家園
一方面,積極建設美麗鄉村。結合環境治理、街道人居環境整治等活動,張裕朋先后多次召開群眾代表會議,達成治理污染共識,制定工作方案。針對溝塘、墻角、屋后等地難處理的問題,張裕朋帶領黨員群眾20余人,把“給我上”變成“跟我上”,動用車輛幾十輛,清出垃圾50余噸。對于私搭亂建等不文明現象,他多次到村內德高望重的老鄉賢家中去,動員他們發揮作用,積極做群眾思想工作,使群眾認識到危害性,主動拆除亂建棚廈12間。在張裕朋的帶領下,村莊面貌煥然一線,尤其是今年在村內建設了一處彩虹路,鋪設瀝青達1.8公里,不僅提升了道路條件,美化了村內居住環境,更是成為了一條“網紅打卡路”,吳莊村也被評為省級美麗村居。另一方面,實現文化振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和道德建設引領鄉風文明。張裕朋從弘揚孝文化方面入手,利用宣傳欄、廣播等大力宣傳傳統孝文化的價值,積極傳播正能量。制定《吳莊村村規民約》,利用壁畫、畫報等形式廣泛宣傳,讓群眾熟知熟記,并認真遵守。指導成立“紅白理事會”,推選有威望的人參與理事會管理,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大力提倡婚事新辦、婚事簡辦,促進了群眾觀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