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筑牢疫情防控堤壩過程中,人人經歷的都是一場考驗。從惶恐到冷靜,人們逐漸學會了用科學保護健康,用理性摒棄謠言。這些支撐社會理性的權威信息,很多來自省內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平臺。
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打響,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就轉向疫情防控方面。根據《在抗擊疫情中有針對性開展精神文明教育的工作安排》精神,全省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站(所)先后創新工作方式,快速整合資源,為促成群防群控、聯防聯治、編織全方位防疫網絡,保障“后勤”,吹響了科普宣傳、引導動員沖鋒號。
在不能“面對面”的時候,更要“心連心”。從明白紙、宣傳頁到大喇叭、電子屏,從滾動播放到流動宣講,從線下培訓到線上疏導,從普及科學防控知識到疏導民眾情緒、提供生活生產服務……一批批精準生動的知識類、服務類信息,以文字、圖片、H5、音視頻等豐富靈活的形式,通過線上線下各個渠道,傳入千家萬戶,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有針對性的精神文明教育浪潮。
內容靈活接地氣
對濟南市市中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來說,探索在防疫阻擊戰中發揮陣地優勢,提升宣講服務效率,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產品內容創新,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工作。
借助市中區融媒體中心平臺,當地開設文明實踐活動專欄,開辟多個版塊,定期推送當地疫情防控最新動態、防控知識等內容。比如,將地方通告和省四部門通告及中央、省、市、區的疫情防控精神錄制成音頻,在社區、村居和防疫檢查點每天循環播放,讓“主流聲音”傳入群眾耳中。
這樣的創新,要求產品在內容上,不只是簡報資訊,更得融合科普、服務等內容;不只是準確真實,更要求通俗易懂。在面向全省發出的“攜手文明共同戰‘疫’”倡議下,全省17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74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4406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迅速行動,推出了一批批靈活、接地氣的產品。
面向全省推發的“復工防疫貼士”“筑牢防疫六道防線”“科學文明用餐”“防控法律法規宣傳”等系列公益廣告,簡單通俗,生動形象,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基層,科普宣講、信息發布、服務資訊等充滿了當地的“泥土味”。龍口市針對農村、社區等,不僅印發了24萬份防疫宣傳明白紙,更讓3000多個土味十足的橫幅、刊板覆蓋了所有社區、村莊。威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發布的《致全市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一封公開信》,當天閱讀量達到30萬。青島市城陽區在公眾號開設《陽光戰“疫”——文明實踐微講堂》專欄,邀請道德模范、專家學者等,每天錄制微視頻,把防疫知識、健康常識,通過文明實踐微講堂傳播到了千家萬戶。
形式不拘一格
據初步統計,我省經網站、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文明實踐”等平臺,在省級層面先后推送抗擊疫情公益廣告、圖片、視頻、H5等不同類型作品1400余個。根據地方文化特色,創作順口溜、戲曲文藝等不同類型的產品。盡力發揮每一種產品的傳播優勢,成為省內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科普宣講的一大特色。
為推動疫情防控工作,聊城市先后創作出《請把藥物留給需要的人》等一大批優秀短視頻,并通過微信群、手機短信編發推送疫情防控知識919.86萬條。當地先后涌現出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工作者創作的各類疫情防控文藝作品1200余個。其中,高唐縣利用“書畫之鄉”優勢,創作抗疫書畫作品200余幅。
日照市發揮各級文明實踐陣地作用,在設置宣傳欄、懸掛宣傳條幅、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之外,還圍繞疫情動態信息、防控知識科普、衛生行為習慣養成等,制作出了三句半、順口溜等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沂南縣則在選樹文藝典型、激發道德力量方面,鼓勵基層開展文藝創作,在“2020抗擊疫情文藝在行動”活動中,創作出詩朗誦、快板劇、書畫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產品。
線上線下融合
在開展密集的科普宣講過程中,為實現宣傳精準到位,省內各地在打通傳播渠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等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五蓮縣的“喇叭花”文明實踐播報,把錄制的疫情防控專項音頻,第一時間發送至全縣632個村莊文明實踐站,實現了全天循環播放。濟南市市中區則整合了轄區內街道綜合文化站、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志愿服務廣場、黨員活動室、道德講堂、科普活動室、農家書屋、文體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融入文明實踐疫情防控功能,將其打造成了“文明實踐疫情防控綜合體”。
與此同時,融媒體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聯合發力,科普宣講與生活生產服務在網站、客戶端、公眾號、音視頻平臺等紛紛“開疆拓土”……在堅守傳統宣傳陣地的同時,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網絡陣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
在濟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站)融媒體中心形成了全媒體陣勢。在開展宣傳引導的同時,當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也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通過云課堂、直播、微視頻等形式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深受群眾歡迎。濟寧市兗州區開展的“快樂宅在家同心抗疫情”短視頻有獎征集活動,通過發動群眾參與,把學知識和緩壓力較好地結合了起來。廣饒縣在文明實踐融媒體工作平臺開設防控指南、專家講座等特色欄目,組織473名村(社區)實踐站管理員學習掌握線上發布技能,通過微信群、QQ群等方式為群眾答疑解惑。(農村大眾記者 段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