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社會公益插上了快速發展的“翅膀”。網絡愛心潮作為全新文明風尚,正在席卷社會各個角落。然而,在“指尖公益”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時,其中的弊病也隨之一一暴露。“錢來得容易,去向卻難尋蹤跡”是最令愛心人士們感到心寒的問題,當互聯網公益失去了公正、透明、誠信的底線,消耗的就是社會愛心與信任。
近年來,互聯網公益憑借著成本低、范圍廣、效率高的優勢,逐漸成為推動慈善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于困難群體而言,網絡募捐平臺是一棵“救命稻草”,它可以組織社會愛心力量同舟共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互聯網公益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受助對象信息真實性缺乏保障、善款去向不明、監管力度不到位,等等,這一系列漏洞易導致不法分子乘機渾水摸魚。
當慈善與利益掛上鉤,公益便開始變味。人們會質疑網絡公益平臺的審核監管制度,對于互聯網公益平臺來說,公眾的信任是最寶貴的財富。“慈善生意”只是讓投機者鼓了腰包,社會愛心值和信任值卻在不斷透支。信譽體系一旦崩塌,不僅平臺生意沒得做,公益也再難繼續。試想,公眾不再相信網絡公益時,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又該怎么辦?
互聯網公益如何才能行穩致遠?關鍵還要在監管二字上下功夫。筆者認為,網絡眾籌平臺建設首先要把握好慈善與謀利之間的度。做慈善需要成本,但不能因為利益而忘了初心。一個網絡公益平臺,要嚴格落實審核和監督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從申請人信息到花費金額,每個環節都應做到時時更新、筆筆公開,讓裝窮騙捐者現出原形,使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群得到救助。其次,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眾籌平臺的監管,對各審核環節嚴格把關,及時補齊平臺漏洞。同時,對違規網絡公益平臺實施有效監管懲戒手段,提高騙捐、造假的風險成本,讓騙捐失去生存土壤。再者,公眾也要樹立監督意識,提高鑒別網絡信息的能力,以合理的質疑方式矯正失序行為,助推互聯網公益良性發展。
失信容易取信難,莫讓“慈善生意”消耗社會愛心。社會公信力是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根本,要讓每一筆善款在陽光下使用,讓每一份愛心流向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