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是各單位、各部門總結工作的時候,也是許多公職人員匯總材料的集中時段。“地點改一改,主角換一換”“同樣的工作內容,雷同的報告和方案”……《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個別基層單位或少數公職人員在起草文件、撰寫材料時,仍然存在照搬照抄、抄襲拼湊現象,有的甚至催生出范文售賣、代寫服務的產業鏈。(12月9日新華網)
“材料是抄的、體會是編的”等現象,早已不是什么新聞。個別基層單位或少數公職人員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熱衷于求助“范文”網站,起草文件照抄照搬、撰寫材料東拼西湊,工作總結改改年份、心得體會換換名字,甚至連對照檢查、整改措施都原封不動地抄襲,搞出了不少“關公大戰秦瓊”的烏龍,鬧出了不少“驢唇不對馬嘴”的笑話。
起草文件、撰寫公文,代表著一級黨政機關的政策理論水平;工作總結、心得體會應該結合本單位、本人工作實際,實事求是、有感而發,絕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注水抄襲甚至弄虛作假。盡管問題看起來“小”,但性質卻十分嚴重,是典型的紙上形式主義。正如有專家表示,這看似是文風問題,實則是缺乏擔當、作風不實的表現,如果以敷衍的心態面對工作,損害的是黨的形象和群眾的利益;不僅助長了弄虛作假之風,還打擊了實干之風。
紙上形式主義出現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紙上論英雄”等主觀因素,也有被上級不切實際的要求“逼”出來的情況。比如,實際工作成效不彰,但領導要求“寫得精彩”,只能將別處的經驗嫁接過來;跟著領導下基層調研,搞形式、走過場,但還要求寫出高質量的報告;通知剛剛下發,工作尚未開展,立馬就要求報進展……而事實上,總結、報告交上后,很多時候沒有回音,這也讓少數公職人員產生了“不抄白不抄”的僥幸心理。
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趨之。”紙上形式主義出現在基層,根子還在于一些部門的考核機制不夠科學合理,一些領導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因此,要破除紙上形式主義,必須從上到下共同發力,用制度向其“亮劍”。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改進文風、為基層減負等制度措施;黨紀處分條例也針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出了嚴格的紀律約束。破除紙上形式主義,就要把制度紅線挺起來,讓黨紀發揮作用。一方面,要創新完善工作考核機制,不斷優化檢查方式,改變考核方式,科學衡量基層干部的政績和作為;另一方面,要建立問責機制,加大公文抄襲現象的監察力度,以零容忍態度強力整治虛浮文風。
同時,加強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教育引導,推動形成講真話、干實事的良好風尚,減少文山會海,避免突擊要材料、重復報材料,自上而下消滅紙上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