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參與著歷史的書寫。國民的精氣神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永遠來自我們腳下的土地。激情燃燒、民心升騰的歲月,背后勢必有一個風云際會的大時代。國家飛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而人心向背又成為決定發展大業從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的關鍵。
國慶在即,中國輿論場喜氣升騰。首度公開的開國大典彩色視頻引人淚目,崢嶸歲月自帶強烈震撼沖上熱搜;京城上空呼嘯而過的演練戰機刷屏朋友圈,追憶“飛機不夠,圈數來湊”的當年,一聲聲“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道不盡人們對先輩的崇敬與感恩。
當今中國,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如此多元,眾聲喧嘩乃是常態。為什么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話題能夠成為主旋律?因為擊中了人心的“最大公約數”——家國情。撫今追昔,我們深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社會主義建設成果來之不易。輿論場洋溢的拳拳赤誠與真摯表白,凝結著大國國民的獲得感,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今天中國人滿滿的昂揚自信。
曾幾何時,中國這只“睡獅”處于沉淪暗夜任人宰割的境地,木訥、膽怯、困頓、苦難掛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臉上。7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70年中,到底是什么讓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之一振、為之一新?
是新中國,讓中國人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們這個東方古國,以落后者、挨打者的角色存在于近代史中,一度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遑論獨立自主、為人尊重。直到新中國成立,帝國主義列強被全部趕出了中國,他們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及其攫取的各種特權被廢除一空。久為人欺的中國人,終于挺直了脊梁。更可歌可泣的是,我們不僅解除了危亡之憂,而且在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底子上,建成了一個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將一百多年的苦難和落后、幾代人的迷茫和彷徨,將外界對一種新興制度的質疑和敵視,徹底甩到了身后。
是新中國,讓中國人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這片土地上反復上演的,都是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故事。王侯將相更迭,而“百姓苦”不變。新中國之所以能夠跳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興衰周期律,正在于通過深刻的社會革命,改變了政權性質,建成了平等社會。《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是石破天驚的大事。社會主義中國在前無古人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始終不渝的是——讓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真正成為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億萬中國人因為自己的家園添磚加瓦而意氣風發。
是新中國,讓十幾億中國人過上了全面小康生活。消除貧困,自古以來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從你我的生活體驗來看,“60后”“70后”還過過“節衣縮食,吃穿用票”的日子,“點點手機,買遍全球”卻已成為“80后”“90后”的日常。將消除貧困納入國家戰略來謀劃,并一以貫之推進執行,不僅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是第一次,在人類社會歷史上也屬罕見;7.4億貧困人口的脫貧,堪稱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詩經中一句“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道出了中華民族的樸實心愿。而這個穿越無數苦難與輝煌歲月的執著夢想,今天已經觸手可及,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
說到底,國民的精氣神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永遠來自我們腳下的土地,來自于高度開放環境下與世界坐標的實時對比。激情燃燒、民心升騰的歲月,背后一定是一個風云際會的大時代。國家飛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而人心向背又成為決定發展大業從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的關鍵。對于14億中國人而言,這是一段我們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歲月。當今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只要中國人篤信我們國家、我們民族會越來越好,這份拼搏向上的勁頭匯聚成一股沛然之氣,助力著新時代成為活力不斷迸發、激情充分涌流的“黃金時代”。
每個人,都參與著歷史的書寫。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我和我的祖國》為什么突然火了?其中一位年輕父親寫下了女兒的故事: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最近愛哼這首紅歌,父親以為是老師要求。不想女兒朗朗回答,這是自己喜歡的歌,“一般下了課,只要有一個人開始唱,旁邊的人就會跟著唱”“聲音大得很,自己都覺得很激動”。太多這樣的故事,再次證明那句判斷——國家復興,永遠伴隨著,也必須依靠著的,是國人精神世界的振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