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9月16日,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型文獻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一集《新中國誕生》中多次出現中國人民解放軍沖鋒前進的畫面——沖鋒向全國進軍,沖鋒對蔣家王朝風卷殘云,沖鋒為著共和國的誕生。正是無數革命戰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沖鋒陷陣,天安門城樓的五星紅旗才高高飄揚,中華民族才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永遠銘刻著革命先烈沖鋒的姿態。沖鋒的姿態就是戰斗的姿態,也是不屈不撓、前赴后繼、一往無前,敢于犧牲、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姿態。每一塊浮雕不僅講述著中華民族斗爭的故事,更闡釋著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描繪著共產黨人的品質和中華民族的脊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處于沖鋒姿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每一天都在斗爭,都在前進。
沖鋒,是中國共產黨的戰斗品格,也是中華民族的血性象征。通過斗爭,我們取得了昨天的勝利;通過斗爭,我們還要贏得明日的輝煌。我們今天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路上,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行百里者半九十。”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都容不得我們中途歇腳。理想泯滅、忠誠枯萎,意志衰退、血性流失、醉享太平,“躺下了”就可能“起不來”,“打個盹”就可能“睡過去”。這很值得我們警惕。
“丟掉幻想、準備斗爭”,和平年代就沒有“火藥味”了嗎,就不用枕戈待旦時刻做好沖鋒的準備了嗎?回答是否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斗爭,從來都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只有永遠保持沖鋒姿態,才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否則,當“戰爭真的來臨”,我們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倉促應戰。進而言之,假如沒有腰桿挺直,“敲起來鐺鐺響的一身硬骨”,又何以敢打硬仗、惡仗、險仗;假如沒有無所畏懼,“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又何以敢“越是艱險越向前”;假如沒有成竹在胸,“十八般武藝樣樣精”,又何以能與最強的敵人對陣、交手、過招。
我們今天進行的是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馬克思說:“如果斗爭只是在有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么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換句話說,我們打破了一個舊世界,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世界,“未來之世界因中國而改寫”,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能保持沖鋒的姿態,就必然不能順利實現我們黨確立的奮斗目標。
當然,今日之沖鋒姿態與昨日之沖鋒姿態相比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有所同,更有所不同”,革命戰爭年代用血肉之軀去堵槍眼炸碉堡,而今日之中國,航母編隊劈波斬浪、戰略導彈直刺蒼穹、朱日和演兵場鐵流滾滾、網絡部隊看不見的“攻略”,各種“沖鋒”各有各的“姿態”。這種“沖鋒”的姿態又豈止在戰場,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港澳臺工作、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的斗爭都有,且各顯風采。由此,今日之沖鋒,遠不是單兵突擊,而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的集體奮進;遠不是一役一日之戰,而是全方位、立體式、大縱深的決戰決勝。
“我們走在大路上,戰斗的歌聲更加嘹亮。”心態決定姿態,姿態決定狀態,把握思想上的高位、站位上的高點、行動上的高標,高峰之上定然是一個勝利者,鮮艷的五星紅旗也定然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