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全國勞動模范孔勝東很忙,讓他“連軸轉(zhuǎn)”的除了本職工作,還有接待學生。據(jù)報道,為了完成暑期實踐作業(yè),已有60多批學生找上了孔勝東,采訪交流、合影留念。
作為勞模榜樣,孔勝東的事跡足夠激勵人心。數(shù)十年來,他八小時內(nèi)愛崗敬業(yè),駕駛的公交車被稱為“乘客之家”;八小時外無私奉獻,堅持周末晚上為市民義務(wù)修車。如此先進典型被推舉出來,初衷就是鼓勵人們學習其精神品質(zhì)。特別是對于正處在價值觀形成階段的廣大學子來說,能借暑期活動走近榜樣、接受洗禮,確實是個不錯的教育機會??讕煾底约阂蔡寡?,和孩子們交流非常開心,自己帶著一種社會使命感,“希望傳遞給他們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如此初衷雖好,但這個密度也讓人不免憂心勞模會不會被過度消費。諸多此類的活動看似如火如荼,內(nèi)容形式卻往往大同小異。一批又一批學生,拿著相似的采訪提綱,點名要聽同樣的故事。于是乎,勞模們的光榮事跡只得翻來覆去地講。更有家長,為了讓孩子的成果不輸旁人,不惜動用人際關(guān)系尋找勞模,非國家認可的不行,影響力小的不行。暑假作業(yè)變了味不說,勞模們也似乎淪為面子工程的裝飾品。
近些年來,把榜樣當“噱頭”看,把活動當任務(wù)辦,這樣的現(xiàn)象還真不少。每逢特定時間、重大節(jié)日,雷同行為就開始“泛濫”。比如,重陽節(jié)去敬老院是好,但有的老人一天被洗7次腳,這樣的愛心恐怕是作秀成分更多;清明節(jié)掃墓理所應(yīng)當,但排隊獻花時急著擺拍,緬懷“動機”就太過可疑。我們當然要為定期組織教育活動的安排點贊,但也要指出,如果平日里冷冷清清,榜樣楷模無人問津,“關(guān)鍵時刻”活動井噴,卻滿是例行“套路”,僅走過場不走心,這恐怕就有形式主義的影子了。
實踐活動也好,榜樣學習也罷,本就是求真知、正視聽、辨是非的過程。想有滿滿收獲,可以選擇的項目、值得效仿的典型有很多,沒必要只盯著熱度高的、名氣大的,也無需非在一時湊熱鬧。無論是學校還是其他單位,更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時,想必更易收獲精神洗禮。(鄭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