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創造世界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 6月28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在日本大阪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題為《攜手共進,合力打造高質量世界經濟》的重要講話。
G20是當今世界討論全球經濟問題的首要平臺,也是目前為止最具代表性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習近平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10年后,世界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二十國集團有責任在關鍵時刻為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把準航向,為市場增強信心,給人民帶來希望。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市場作用,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要把握發展大勢,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以更好的合作謀求互利共贏,引導經濟全球化朝正確方向發展;要胸懷共同未來,立足共同利益,著眼長遠發展,致力于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繁榮、各國人民安居樂業。
G20不僅關注自身福祉,更心系全人類共同發展。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四點建議:堅持改革創新,挖掘增長動力;堅持與時俱進,完善全球治理;堅持迎難而上,破解發展瓶頸;堅持伙伴精神,妥善處理分歧。這四點建議,為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指明了前進方向。世界經濟已經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只有抓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的歷史機遇,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難題,建設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產業結構、政策框架、管理體系,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只有完善全球治理,加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才能確保世界經濟開放、包容、平衡、普惠發展。只有堅持迎難而上,破解發展瓶頸,才能為世界經濟增長增添持久動力。還要弘揚伙伴精神,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管控分歧、擴大共識,如此不僅符合自身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
中國主張,讓世界受益;中國智慧,與世界分享。過去幾年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已經使中國對地區合作、全球治理的影響由“器”入“道”,由器物層面、制度層面深入到價值和精神層面。習近平主席曾在G20杭州峰會上倡議,“我們應該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人們深入交流,增進彼此理解,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合作開始到關注國際金融問題,再到目前的貿易,創新,健康,可持續發展,反腐敗等廣泛領域,G20議程繼續豐富當今重大問題的全球屬性,國家可以單獨處理并獨處。主要經濟體應該表現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堅持多邊合作的精神,減少誤解和指責,增進理解和尊重,讓單邊主義和欺凌沒有市場,讓平等協商與合作共贏成為不變的信條。
重回以鄰為壑的老路,不僅無法擺脫自身危機和衰退,而且會收窄世界經濟共同空間,導致“雙輸”局面。就二十國集團而言,其肩負著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更應恪守不采取新的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加強投資政策協調合作,采取切實行動促進貿易增長,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從能效、可再生能源、創業方面共同行動計劃的形成,到推進糧食安全和農業合作,再到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的調整,G20峰會已將一條世界經濟發展新道路鋪展在各個國家面前。
承諾一千,不如落實一件。中國領導人沒有讓“包容”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在具體行動中。“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就是動員更多資源,拉緊互聯互通紐帶,釋放增長動力,實現市場對接,讓更多國家和地區融入經濟全球化。二十國集團應該繼續將發展置于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優先位置,增加發展投入為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人類共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以貫之的中國主張,背后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視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中國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創造世界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源自中國的確定性和正能量,成為大阪峰會的最大亮色,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彌足珍貴的信心和動力。
2019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習近平主席出席并發表題為《攜手共進,合力打造高質量世界經濟》的重要講話,深入闡述對世界經濟形勢和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主張,宣布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為再次來到十字路口的世界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彰顯中國推動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歷史擔當,用行動向世界宣示:同舟共濟,聚同化異。(文/安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