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20日18時57分,中國電影年度票房首度突破500億元,觀影人次達到14.48億,同比增長15%。國產影片票房262億元,占比達52.4%。據估算,2017年全國全年總票房可望達550億元。
年末的這個“戰報”讓一整年都為內地電影市場提心吊膽的人們舒了一口氣。今年電影市場走勢趨于陡峭,開局的春節檔就比較慘淡,破100億元大關的時間比去年足足多用了6天,隨之而來的3—5月,一場“倒春寒”讓內地電影市場人人自危,票房表現低迷。
但暑期檔的陡然沖高給整個大盤帶來了一場票房奇觀。

《戰狼2》上映后,單片拉動票房大盤迅速回溫,最終收獲累計票房55.8億元,《戰狼2》單片就貢獻了暑期檔34%的票房,同時極大程度地調動了觀眾的觀影熱情,增強了觀眾對國產片的信心。

因此,500億元總票房中,《戰狼2》一家就占去了超過十分之一,而《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以及進口大片《速度與激情8》,位列票房榜二至五位,票房累計達85億元。可以說,頭部作品占總票房的比例畸高,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
在《戰狼2》之后,影評、市場調研紛紛立說,類似題材蜂擁而上。

《空天獵》作為策劃較早、完成度較高的作品,雖然上映檔期正好趕上《戰狼2》開拓出市場后的余溫期,但票房表現一般。《戰狼2》的奇跡沒能重演,作為一個偶然案例,其成功固然可喜,但背后的經驗規律仍待研究。
相比較數字,電影質量更值得關注。

今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鮫珠傳》等高價版權改編作品,遭到了票房無情拋棄,也引起輿論較為深刻的探討。“小鮮肉+大制作+大IP”的公式失靈,建立在“粉絲經濟”基礎之上的兌現套路在電影以及電視劇制作當中逐漸失效,市場機制開始發揮調節作用:無論附加宣發有多賣力,觀眾不再愿意為質量不高的作品買單。
同時,進口大片的吸金能力開始下降。

在“特供3D”“全球超前點映”等專門針對內地市場的手段造就的泡沫漸漸消失后,進口大片模式化嚴重、創新續航能力不足等短板被廣泛詬病。《速度與激情8》《蜘蛛俠:英雄歸來》《正義聯盟》等好萊塢大片口碑與票房都不復當年之勇。

反觀今年驚艷登場的兩部電影——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和泰國的《天才槍手》,國內觀眾對于進口影片的審美喜好和消費需求的轉變可見一斑。

另外,以紀錄片《二十二》為例,可以看出創作和制作的多元化逐漸培育了觀影和評價的分眾,這部分消費力量有一個周期性的生長過程,有望成為中國電影產業良性成長的動力所在。
如果我們按550億元的預估來計算2017年的總票房,并將其放入近3年的中期走勢來評價,這個數據并不令人歡呼。經歷了2015年暴漲、2016年沖高后回跌,2017年內地電影市場的供求關系和收支關系正在靠近一個動態的平衡值。在票補、票房造假、宣發泡沫等負面因素逐步被清出市場的過程中,低谷期、冷遇期是必然要面臨的挑戰。
如今,中國電影產業正走向成熟。相比票房數值,票房的構成、影片整體質量更值得關注。今年電影市場呈現的向質量回歸、向藝術靠攏、“圈錢之作”遭受冷遇的一些新趨勢,無疑是令人欣喜的,延續這樣的勢頭,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收獲觀眾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