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尋烏“文明夜市”燈火可親,安順舞臺上非遺與現代歌舞交相輝映……各地以“文明+文藝”的實踐模式,不斷拓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多元路徑。“文明+文藝”這種“1+1>2”的化學反應,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它讓文明的理念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深入人心,加出了社會文明、和諧與進步的新動力。
??以藝術之力讓文明“看得見、悟得到”。文明理念的傳播,最忌“隔空喊話”。近日,合肥大劇院上演的“建設文明鄉風 推進移風易俗”文藝展演,便用“接地氣”的表達破解了這一難題:快板《文明伴你行》用詼諧表演,把亂扔垃圾、車窗拋物等不文明行為搬上舞臺,讓觀眾在笑聲中反思自省;小品《幸福跳起來》從廣場舞沖突切入,串聯起噪音擾民、代際溝通等現實問題,引發強烈共情。這樣的文藝展演并非個例,各地緊扣大操大辦、高額彩禮、文明禮讓等民生議題,以快板、小品、情景劇等藝術形式為橋,將抽象的鄉風文明規范,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生活場景。當文明從“口號”變成“故事”,群眾的接受度自然提升,新風尚也在潛移默化中扎根。
??線上線下聯動讓文明“傳得開、落得實”。互聯網時代的“文明+文藝”正構建起立體傳播網絡。線上,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網劇+網綜”模式,讓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文化符號通過短視頻平臺破圈,單條內容播放量動輒破億;線下,各地開展的“文藝輕騎兵”基層巡演、非遺市集等活動,將皮影戲、古琴藝術等傳統技藝融入社區生活。這種“云端傳播+在地體驗”的雙軌模式,既實現了文明傳播的“破圈效應”,又推動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這種“線上+線下”的雙軌模式,正與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頻共振。黨的十八大以來,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從“文化惠民”到“文化悅民”再到“文化富民”的升級,讓群眾在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真正把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長效探索讓文明“扎下根、行得遠”。精神文明建設需久久為功,文明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例如,通過建立文藝志愿者隊伍,定期深入農村、社區開展文藝演出和文明宣講,讓文藝成為傳播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同時,結合重要節日、紀念日等時間節點,舉辦主題鮮明的文藝活動,如“我們的節日”系列文藝晚會,既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傳遞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一些地方還嘗試將“文明+文藝”融入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等領域,通過打造文藝小鎮、文化街區等方式,讓文明與文藝在經濟發展中煥發新的活力。這些長效探索,不僅讓文明理念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更推動了社會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
??“文明+文藝”絕不是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通過審美重構讓文明基因融入現代生活。當更多人在藝術熏陶中感知文明的溫度,在文化參與中肩負傳承的使命,我們會收獲一個更加文明、和諧、美好的社會。(朝陽門工作室 闞亞玲)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50902/ffeb05bbbc874b4eaec442260403e30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