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墨子“兼愛尚賢”的哲思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遇,一種以書院為載體的文化傳承新模式正在齊魯大地煥發活力。這種“以書院為核、以文化為脈、以實踐為要”的路徑,不僅讓千年墨學在當代重煥生機,更構建起主流價值觀落地生根的“文化坐標系”,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融提供了鮮活樣本。
守正:讓墨學根脈扎深當代土壤
滕州作為墨子思想的發源地,始終以敬畏之心傳承本土文脈。兩千多年前,墨子在這片土地上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為“善國”滕州埋下文化基因;如今,這種基因通過遍布社區的書院得以激活——荊泉北路社區墨子書院·荊泉書院,《墨子·修身》中的“言不信者行不果”與美德信用合伙人相映成趣,居民在古籍誦讀與現代誠信實踐中,觸摸“誠善”的古今相通。濱江社區“禮善·濱彬有禮”書院將傳統禮儀與現代文明素養結合,形成“待人禮、言談禮、出行禮”的社區行為準則。從典籍中的文字到生活中的實踐,滕州的書院讓文化根脈從歷史深處走來,在當代土壤中長出新的枝葉,實現了“傳統為體、時代為用”的有機統一,讓墨學根脈在當代土壤中深扎生長。
創新:以書院樞紐激活墨學力量
文化的價值,終究要體現在服務時代、賦能生活上。文化書院建設的突破之處,在于跳出“文化場館”的單一定位,將書院打造為連接文化傳承與基層治理的“樞紐平臺”。龍泉街道將“尚賢”思想與社區人才挖掘相結合,發起“社區主理人”計劃,把懂手藝、有愛心、肯奉獻的居民請進隊伍,邀請他們擔任書院的“實踐導師”“社團管家”,在社區里開設剪紙、泥塑等非遺小課堂,或是分享鄰里調解的經驗技巧。這些“民間賢才”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讓“賢”的內涵更接地氣,也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
拓維:用墨學精神浸潤城市肌理
單個書院的價值有限,但若形成聯動共生的生態,便能釋放“乘數效應”。在龍泉,“誠善”“禮善”“和善”“學善”“仁善”五大社區文化品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墨子書院”總品牌串聯成線,通過總品牌串聯,各書院文化資源互融互通,從社區“盆景”成長為城市“風景”。如今,文化書院已超越“文化場所”的范疇,融入城市發展的肌理,成為學校思政教育的素材、商戶經營的準則。從社區書院到城市文明,這種“以點帶面”的擴散效應,讓文化建設從“局部實踐”升級為“全城浸潤”。正如墨子所言“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當書院文化成為城市的精神底色,便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深層動力。(特約評論員 孔妍妍)
(https://w.dzwww.com/p/p6QsUyyv9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