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留位藝術夜校”、潛江的“播動潛江文化驛站”、北京的“美后肆時”四合院……這些城鄉文化新地標,正以鮮活的姿態融入人們的生活。據8月4日新華社報道,截至目前,全國各類公共文化新空間已超4萬個。它們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革新,更體現了文化惠民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深層轉型,成為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抓手。
??不同于傳統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常受限于行政區域劃分,公共文化新空間的構建以“無邊界”思維打破限制,將文化服務嵌入書店、商圈、公園、鄉村民宿等生活場景,讓文化服務的便捷性與滿意度不斷提高。上海市新增3600余處“鄰里匯”“城市書房”,讓市民在逛街、休憩時便能觸達文化服務;浦東新區“擺渡人書場”里,戲迷與演員臺下交流的細節,更生動詮釋了“零距離”文化互動的魅力。
??通過政府引導,吸引公眾參與,多元主體協同發力,讓公共文化新空間展現更多活力。江蘇揚州頒布《城市書房條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15分鐘閱讀圈”;云南昆明吸納650余家企業融入城市更新,打造“文化+商業+旅游”復合空間。這種“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模式,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讓文化服務更貼近市場需求,如壹道音樂文化驛站由危房改建而來,在舉辦音樂會、脫口秀等多元活動后,成為群眾爭相打卡的“文化加油站”。
??從“單向供給”到“情感共鳴”,服務升級的公共文化新空間給予公眾更多新體驗。浙江溫州通過“最美空間大賽”“市民體驗日”等活動,讓歷史文化與當代需求碰撞出火花;成都“留燈書屋”的藝術夜校、湖北驛站的直播培訓,精準對接了不同群體的文化偏好。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是“人”。近距離、互動式的文化體驗,讓公共文化空間超越了服務載體的功能,以“用戶思維”重構服務邏輯,成為凝聚情感、傳遞溫度的“精神家園”。
??從4萬個新空間的量變,到社會公眾文化獲得感不斷提升的質變,公共文化新空間的建設實踐,彰顯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層邏輯:以人民為中心,讓文化回歸生活本身。當街頭巷尾的“文化客廳”越來越多,當“詩與遠方”不再遙遠,文化惠民的陽光必將照亮每個角落,為社會發展注入更持久的精神動力。(朝陽門工作室 孫婷婷)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50808/3390067c33f345098f6a2bc8fd22d5d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