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移什么風?移的是婚喪嫁娶中比排場、講闊氣的奢靡之風,是人情往來里重面子、輕真情的虛榮之風;易什么俗?易的是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陳規舊俗,是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的沉疴陋習。
在棗莊市滕州市龍泉街道,這場直指“風”與“俗”的變革,沒有空洞的口號,只有扎根生活的實踐——從婚禮現場的文明引導,到集市舞臺的小戲小劇傳唱,從幸福食堂的暖心飯菜,到鄰里中心的互助歡歌,新風正氣正悄然重塑著街巷里的生活圖景,讓簡約質樸、守望相助的文明底色,在尋常日子里愈發鮮明。
紅白事的“新儀式”:文明迎親隊走俏街巷
“以前總覺得結婚就得講排場,車隊少了沒面子,直到婚禮當天,社區文明迎親隊的志愿者來酒店宣傳,給我們算清了‘攀比賬’和‘人情賬’,才明白簡約婚禮更有意義。”龍泉街道荊泉北路社區居民朱先生回憶起自己的婚禮,笑著點贊社區的“文明迎親隊”。“他們不僅送來‘婚事新辦’的倡議書,還分享了其他社區簡辦婚禮的例子,現在想想,省下的錢用來裝修新房,比鋪張擺闊實在多了。”
這正是龍泉街道在紅白事改革中亮出的“特色牌”。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儀式隊伍,文明迎親隊以“宣傳引導”為核心職能,隊員由社區網格員、黨員、志愿者和熱心居民組成,建立了“酒店駐點+全程跟蹤”機制——第一時間落實跟蹤隨訪、動態管理,積極到各酒店的婚禮現場,通過發放宣傳冊、現場講解政策、分享身邊案例等方式,引導新人控制宴席規模、簡化流程。
“我們不是‘掃興’,而是幫新人算好‘經濟賬’‘精力賬’。”迎親隊隊員李大姐說,上個月有對新人原本計劃安排20輛婚車,經過勸說后改為5輛,省下的錢用來裝修新房,比鋪張擺闊實在多了,新人覺得有意義,親友們也紛紛點贊,這就是宣傳的價值。”今年以來,龍泉街道文明迎親隊已深入32家規模以上賓館酒店開展宣傳,推動婚事簡辦成為居民新共識。
宣傳上的“巧滲透”:小戲小劇里唱活新風
“說龍泉,道新風,步行迎親最光榮;巴士婚車真浪漫,省錢又把文明傳;移風易俗不一般,迎親不用豪車隊,花轎嗩吶樂翻天……”龍泉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廣場上,社區文藝骨干自編的快板書總會引來滿場喝彩。這正是街道宣傳移風易俗的“拿手好戲”——用群眾愛聽愛看的小戲小劇,講身邊的文明事。
街道深挖地方文化特色,組織文藝骨干創作了《提倡移風易俗 抵制高價彩禮》《龍泉歡迎你》《爸爸愛熱鬧》《美德信用之舟》等一批“土味”作品,把“步行迎親”“浪漫巴士婚車”等本地好做法編進劇情,在社區廣場、文明集市等場所常態宣傳。同時,把移風易俗宣傳融入各類便民活動:開展文明集市時,志愿者一邊分發宣傳頁,一邊講“簡辦喜事”的故事;組織便民義診時,醫護人員和居民閑聊間,就把“厚養薄葬”的道理說透了。
“上次在社區參加活動,看了小劇《爸爸愛熱鬧》,才知道結婚還能這么辦。”居民趙女士的話,道出了龍泉街道移風易俗新風尚的感染力。現在社區里聊天,大家不再比“婚車多貴”,而是聊“婚禮多有新意”,這種變化就藏在這些小戲小劇和日常宣傳里。
鄰里間的“暖磁場”:新風導向沐龍泉鄰里
走進龍泉街道龍泉苑社區的幸福食堂,飯香混著笑聲飄出門外。幾位老人正圍著餐桌吃飯,志愿者小李正給行動不便的王大爺打包飯菜:“王大爺,今天有您愛吃的燉豆腐,我給您多盛點。”隔壁的鄰里中心里,幾位居民正忙著揉面團,為即將到來的冬至活動準備餃子餡,歡聲笑語灑滿房間。
街道把幸福食堂打造成了移風易俗的“溫情載體”,為轄區老人提供實惠熱餐,定期組織免費體檢、健康講座,讓老人們感受“舌尖上的溫暖”。鄰里中心則是社區活動的“主陣地”,春節寫春聯、元宵包湯圓、端午裹粽子、冬至煮餃子……每逢傳統節日,這里便成了居民歡聚的樂園,大家圍坐在一起動手體驗、分享家常,既傳承了習俗,又拉近了距離。更暖的是日常——獨居老人每天能到食堂吃熱乎飯,年輕人在鄰里中心當志愿者攢“積分”,積分能兌換享受商品抵扣或相應服務,“幫人就是幫己”成了社區默契。
“去年冬至,社區組織包餃子,我們包了一上午,分裝完成后為轄區內的困難家庭送去,老人家專門打電話來說‘餃子比自家包的還香’。”龍泉街道櫻花苑社區楊書記說道,現在社區里的熱鬧,不在宴席的排場里,而在這些鄰里共慶的活動中,那種不摻功利的親近感,正是移風易俗帶來的暖心變化。
如今的龍泉街道,文明迎親隊的身影活躍在婚禮現場,小戲小劇的唱腔回蕩在集市廣場,幸福食堂的煙火氣溫暖著老人的晚年,鄰里中心的歡笑聲凝聚著社區溫情。這場從“面子”到“里子”的變革,正讓每個社區都成為有規矩、有溫度、有活力的幸福家園。
(https://mp.weixin.qq.com/s/YuCHZrrFUPTPTeyUv8EAZw?click_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