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草木繁茂,臨山滿目蒼翠,蟠龍河迤邐蜿蜒。近年來,薛城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系統謀劃、全面部署、強力推進,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描繪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該區先后獲批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協同共治,精準治氣。漫步在薛城區森林公園,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這得益于薛城區創新的“生態環境+N”多領域協同治理模式,協同綠色轉型、長效監管、科技賦能,為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提供了堅實基礎。深入推進綠色轉型,實施三輪“四減四增”行動,全面完成淘汰燃煤小機組、清潔取暖等任務,引導磚瓦窯企業主動申請退出5家,共計3.5億塊產能,減少煤炭(煤矸石)消耗量13.7萬噸,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8.26萬噸。倡導“綠色出行”理念,推廣新能源汽車,交通運輸結構大幅改善。推進聯動長效監管,成立三級響應工作專班,建立“小時預警、日研判、周通報”工作機制,堅持“以時保日、以日保月”的攻堅節奏。強化督導問效,嚴控大氣污染。推進智慧監管預警,整合20余個系統平臺,形成1張圖、2中心、9大類平臺結構,實現監測數據、企業整改、執法記錄“一屏統覽”,明確122個重點管控點位整治措施。今年以來預警“空氣質量預報”、“產治污設備不同步運行”等問題417次,精準溯源率達到95%以上,有力提升大氣污染源頭治理時效性和精準性。今年以來,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67,改善率為9.3%,優良天數比例同比增加3.2個百分點,是近五年來最佳。
多管齊下,系統治水。大力實施污染治理、水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修復與保護三大工程,做實源頭管控,做優濕地修復,做美水域生態,更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開展岸水聯治、區域協治,全方位實施大沙河沿線排污口排查,動態排查關閉入河污口,消除水環境污染隱患。每月監測14個斷面水質,同步開展人工濕地全覆蓋檢查,引進北控水務,新建提升5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16萬噸/天,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超98%,國控大沙河斷面年度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去年該區水環境質量位列全省第14位。在全省率先啟動整縣現代水網建設,科學編制水網規劃,河湖庫水系連通、引湖入薛等24個項目納入省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庫。實施中水回城工程,將北控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作為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的“第二水源”,實現污水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持續加強河湖生態治理修復,累計投資20多億元,治理河流7條、53公里,建設濕地4500畝,著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10條河流入選省級美麗示范河湖幸福河湖,周營沙河美麗河湖建設典型案例被水利部推廣,蟠龍河(薛城段)入選首批省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大沙河成為青頭潛鴨遷移路上的中轉站,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成為薛城水質的“代言人”。
源頭發力,精準治土。該區統籌抓好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確保土壤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嚴格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對該區2個污染地塊、2個優先監管地塊、9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全方位監督管控,該區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危險廢物規范處置率達100%。大力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量使用化肥、農藥,積極推廣農作物機收、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該區秸稈收集量約34.6萬噸/年,綜合利用率96.42%。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該區畜禽糞便污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建設種養循環養殖場20余家,實現種養結合、生態農牧循環發展。持續深化“無廢城市”建設,致力打造縣域“無廢城市”建設樣板,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建成“無廢細胞”38處。
據介紹,薛城區將繼續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畫筆描繪發展藍圖,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全力守護薛城區的藍天、碧水和凈土。(記者 姜愛民 通訊員 梁琦)
(http://www.zzrbw.com/zzrbPaper/PC/layout/202506/24/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