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在棗莊市文化館主會場及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分會場同步啟動。活動以“激活非遺時代生命力”為核心,通過集群式展覽、沉浸式體驗、動態展演和研學實踐,在生動詮釋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當代實踐的同時讓千年文化遺產可感、可觸、可品。
主會場非遺展廳以“解碼文化基因”為脈絡,系統展陳60余項國家級、省市級非遺項目。魯南皮影雕刻的纖毫畢現、滕縣布玩具的針腳密語,通過“實物+數字”的立體展陳方式,將靜態遺產轉化為動態文化敘事。文化館廣場至博物館的非遺集市更構建了開放式交互空間,傳承人現場演示技藝,觀眾可參與拓印、編織等體驗,實現“非遺帶回家”的活態傳承模式。
據悉,活動創新“味覺文化館”概念,棗莊辣子雞、石榴煎餅等非遺美食齊聚展區。傳承人從選材到烹制的全流程展演,讓觀眾在品嘗中讀懂“一餐一飯皆歷史”的深意。陰平石泉粉皮制作技藝傳承人表示:“通過現場互動,能讓人更直觀理解非遺美食背后的匠心與地域文化。” “那一些英雄好漢,各占一方,南有方臘起了義,北有田虎自為王,在那懷慶府,起義大刀小王慶,晁蓋為王在那梁山上……”走進棗莊市文化館非遺展廳,高派山東快書第二代傳承人項輝鏗鏘有力的唱腔引來不少市民駐足。非遺表演專場以“傳統戲曲+民俗藝術”為框架,創新設計“非遺研學路線”,打造“行走的課堂”。同時,“公益電影+非遺”主題展映,輔以老膠片設備展陳,以光影藝術深化公眾對非遺價值的認知。
(大眾新聞記者 孟令洋 通訊員 張莉萍 侯睿 )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477612CTYTNHNPUPBC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