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報道,近年來,多地教育部門將志愿服務時長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一些地方還專門搭建了志愿服務平臺。然而,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在短視頻平臺上,有商家宣稱不用參與任何活動,花錢就能購買志愿服務時長,還強調“不要等到需要時,才發現志愿時長不夠”。有家長轉賬當天,孩子的志愿服務時長就增加了。
??教育部門把志愿服務時長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本意是讓孩子們走出小家,培養社會責任感,初心是好的。但現實中,有些地方在執行時,把“時長”當成了唯一硬指標。這種量化管理雖然方便,無意中卻為“時長焦慮”與“刷時長”的投機心態提供了滋生土壤。
??于是,嗅到“商機”的機構蜂擁而至。他們利用部分學生與家長面對的升學壓力,精心炮制出“輕松達標”的誘人承諾,在這樣的交易鏈條中,志愿精神的內核被掏空,只剩下一張可供買賣的“時長憑證”。所謂的服務,已然成了一場不用真心參與的金錢游戲。
??那些在社區默默付出的汗水,那些在公益活動中收獲的感動與成長,此刻在虛假的時長證明面前顯得有些笨拙可笑。長此以往,一些孩子恐怕會覺得“金錢萬能,可以兌換一切”。
??評價志愿貢獻,絕不能止步于“干了多久”的單一統計,得看看“是如何干的”“收獲了什么”之類的過程評價。比如孩子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有沒有真正給老人帶去幫助?做環保活動時,有沒有理解環保的意義?對于平臺上明目張膽的違規交易,教育部門與平臺方必須擔起責任,通過技術手段加強審核,聯合執法部門重拳出擊,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讓公益變成賺錢的歪門邪道。 (陳江)
(https://www.news.cn/comments/20250616/50a8440e257b4b3d924d4b062b8419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