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深圳程序員張運來,4年來的工作日晚上都是睡在車里,利用公園的公共衛生間洗漱,每晚只需花費6元停車費,每日消費僅100元上下,幾年下來“省了差不多10萬塊錢”。
??今年已41歲的張運來稱,他工作日住在車里,周五晚上再開車約300公里回陽江老家陪家人,周一一早再開車回深圳上班。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引發了不少網友關注。
??不租房、住車里,人們的第一反應似乎是“被迫無奈”。誠然,一個年過不惑的中年人,在大城市里做“碼農”打拼,“睡在公園里”,周末還需長途奔波,才能跟妻兒老小團聚,難免會讓人替他感慨一聲“不容易”。不過,這其實是月入幾萬塊錢、家里有一套4層“小別墅”、“沒有什么經濟壓力”的張運來個人的一種主動選擇。
??仔細看看,張運來的“生活質量”并不低。他把車停在靠近海邊的深圳灣公園里,仿佛是“海景房”;刷牙、洗臉有公共衛生間,洗澡去健身房;衣服則周末帶回家洗;甚至“車位會隨心情換來換去”。
??不過,這種生活方式肯定不適合所有人,也無須盲目效仿。比如,車里空間畢竟狹窄,長期睡在車里的諸多不便,不少人可能就難以忍受。再比如,兩地奔波還要擠占好不容易才有的周末休息時間。
??這位程序員之所以“還挺享受”這種生活方式,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他不打算在深圳安家。他的妻子、孩子都在老家,并且“過幾年我應該會回陽江”。
??但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展示了一種城市生活的可能性。隨著公共設施的改善,交通道路的完善,社會服務的細化,城市生活開始變得更加多元。
??本質上,這也是城市樣態的豐富——衛生間、健身房、海邊停車場等場所,讓一種更加自在的生活成為可能。
??這種把車睡成“海景房”的新聞,之所以這么引人關注,或許也是契合了人性深處對輕松自在的渴望:人們希望過得簡單從容些,可以獲得更大的生活自主。(柳早)
(https://www.news.cn/comments/20250421/c6cd92e469d145ff89ad8583c29335b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