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是國際教育日,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公告稱,將人工智能定為今年國際教育日的主題,并將舉辦網絡研討會,就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地位展開全球探討。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人工智能也確實與教育事業息息相關,并在國內大中小學和科研院所中引發廣泛討論。“AI+教育”成為市場新寵,學習機、培訓課良莠不齊;高考作文探討人工智能應用,向師生也是向社會發問“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人工智能輔助寫作在學術界引發爭議,復旦大學首發國內高?!癆I禁令”……人工智能在教育事業中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在推廣應用中顯現的諸多問題需持續觀察。
??“教學之法,本于人性,磨揉遷革,使趨于善?!睙o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此前的教育家大多堅持類似的觀點,即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使人成為人”的過程。當下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引發的爭議,歸結起來也多集中于這一點。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單從學識上比較,大概率不會輸給一線教師。但我們仍會擔心:“它會有個性嗎?它了解它的學生嗎?它能否用恰當的方式與學生溝通?”
??人工智能的倫理來自創造者人為設置的定律,而其邏輯則沿用機器學習架構的網絡,相比人類教師而言,它缺少了必要的社會化過程,更沒有體會過作為“學生”長大成人的經歷?!坝眉榷ǖ囊巹t去教會他人,而非用高尚的人格去影響他人、改變他人”,這或許是當下人工智能的短板。也應看到,人工智能也在不斷收集用戶的數據和反饋并持續進化,變得“更懂學生”。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教師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更進一步來看,人工智能進入教育領域必然要面臨一項抉擇——是扮演、代替教師的角色,還是僅僅作為一本有問必答的“百科全書”,抑或是一名不知疲倦的“代筆”?從實際情況來看,AI需要持續接受來自開發者的監控,代替教師顯然不太可能,畢竟我們很難想象AI掌握教育的主動權,對人類學生實施管教甚至是責罰。但若AI僅僅負責解答問題,只是方便了學生更快速地獲得答案、完成任務,似乎也有些“大材小用”。
??隨著教育資源的日益豐富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在聽取老師教誨的同時,也越來越強調自主學習。從這一趨勢出發,人工智能或許可以扮演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的“助教”,幫助其進行個性化的探索;也可期待其成為增進師生溝通的橋梁,彌補二者在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偏差,從而降低提問和思考的成本。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力,補充而非取代學習中的人文維度和社會維度,仍有著廣闊的實踐空間。
??從技術倫理到“AI禁令”,在教育領域,人們正在為人工智能劃定邊界。去年以來,教育部多次發文指導AI進入中小學校園,完善高等教育中的AI應用場景,也是旨在探索AI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引導師生更好地認識并運用這項技術。發展人工智能,最終還是要鼓勵“人的發展”,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所言:“人工智能應成為服務教師和學生的工具,用于提升他們的自主性和福祉。”(默達)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50123/aaf6bdb7423b49e68a5aced96d7f656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