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管理提示(加強微短劇片名審核),其核心要義是對微短劇片名出現的不良傾向進行及時糾偏,并在導向、體例、藝術等方面提出新要求。(12月21日 澎湃新聞)
近年來,微短劇作為一種新興的影視形式異軍突起,憑借其短小精悍、貼近生活、題材多樣等特點,迅速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追捧,成為了文化消費市場中的一股新勢力。然而,在其蓬勃發展的背后,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部分微短劇片名存在的不良傾向,猶如一顆毒瘤,侵蝕著整個行業的健康肌體,亟待加以整治。
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的管理提示來看,自微短劇“分類分層”審核管理政策實施以來,雖然在內容質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出現了不少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優秀作品,但由平臺負責自審的“其他微短劇”,其片名卻陷入了嘩眾取寵、低俗庸俗的泥沼。一些微短劇為了吸引眼球、追求流量和利益,不惜在片名上大做文章,采用一些夸張、低俗甚至是打擦邊球的詞匯,嚴重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和主流價值觀,極大地拉低了微短劇行業的整體形象。
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反映出部分微短劇制作和播出平臺,在商業利益面前喪失了基本的文化底線和社會責任感,也凸顯了當前微短劇市場在監管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片名作為微短劇的“門面”,本應是對劇情的高度概括和藝術提煉,既能準確傳達作品的核心主題和精神內涵,又能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觀眾的目光。然而,那些不良片名卻背離了這一初衷,僅僅將其作為一種獲取流量的手段,全然不顧其可能對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加強微短劇片名審核工作,在導向、體例和藝術上提出新要求,無疑正當其時。在導向方面,必須確保片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體例上,應遵循規范、簡潔、明了的原則,避免冗長、復雜和晦澀難懂的表述;在藝術上,則要注重片名的審美性和創新性,通過巧妙的構思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提升片名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價值。
整治微短劇片名不良傾向,需要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制作和播出平臺以及廣大觀眾共同努力。監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審核把關,對違規行為予以嚴厲懲處;行業協會應發揮自律作用,制定行業規范和標準,引導從業者樹立正確的創作理念;制作和播出平臺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內部管理,摒棄短視行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作品質量上;而廣大觀眾也要增強辨別能力,自覺抵制不良微短劇,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
微短劇行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及時糾正片名上的跑偏傾向,還行業一方凈土,才能使其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多優質、健康、富有內涵的文化產品,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田菲菲)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1223/a612266771a340a5b69c656ad08d039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