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花費數千元,就能收到一張證書成為“優秀人民藝術家”“國寶級大師”“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在藝術圈,濫造榮譽稱號的亂象依舊存在。
據媒體報道,一條買賣榮譽頭銜的利益鏈逐漸顯現。一些社會機構開展收費評比活動,不看實際藝術水平,只看出價高低,只要價碼到位,立即頒發“證書”。有的不需要參加評比,只要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和作品照片,就能戴上藝術界的“高帽”。
買來的榮譽頭銜,原本沒有任何含金量,卻仍有人趨之若鶩。購買者中,有的只是滿足本人的虛榮心,有的則是拿買來的榮譽頭銜去招搖撞騙。而這背后是社會還存在的“頭銜崇拜”以及人才評價“頭銜化”。
治理濫造榮譽稱號亂象,一方面要清理各色機構販賣榮譽頭銜的非法經營行為,另一方面則要提高公眾對榮譽頭銜的識別能力,不要被他人的頭銜迷惑、用頭銜識人,而要關注人才的真才實學。榮譽頭銜滿天飛,與人才評價“頭銜化”的學術歪風有關。
正如大家所見,有的自媒體博主在介紹自己時,附有一長串頭銜,這些頭銜真真假假,鮮有人會去核實,卻可以“唬住一些人”。
需要指出的是,販賣虛假的榮譽頭銜,不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市場行為那么簡單,而是非法行為。應該將這類行為納入“制假販假”范圍加以治理。從本質上說,提供榮譽頭銜證書的機構,開展的是虛假評比,售賣的是假證書,這擾亂正常的評價、認定活動。而購買虛假頭銜證書的個人,也屬于“知假買假”,用購買的證書標榜自己,不但涉嫌學術不端、不誠信,還涉嫌以虛假頭銜進行欺詐。
因此,對這一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治理。對于售賣虛假頭銜的供給方,要將其定性為“進行非法經營活動”進行清理,監管部門、平臺要對發布有關信息的機構進行查處。而對于花錢購買榮譽頭銜的個體,除了要加強教育、引導之外,更需要通過提高公眾識別能力,打擊其買假的意愿。購買榮譽頭銜與購買假文憑一樣,都源于盲目的學歷崇拜、頭銜崇拜。在無法通過合法的渠道獲得權威的學歷、榮譽頭銜后,有人就去追逐山寨的學歷、頭銜,有機構于是就把這作為“一門生意”,進行販賣學歷、頭銜的運作。
據媒體報道,最近,社交媒體上,涌現出眾多在聯合國總部“開會”的網紅博主。有知情人士透露,網紅口中的“去聯合國開會”,實際上可以通過有償的方式進入。這么多網紅曬在聯合國“開會”,就是想打造自己的“精英人設”來博取關注。有償進入聯合國參觀,都會被利用來打造自己的“人設”,可見為炫耀自己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種輿論生態下,花錢購買一個“高大上”的榮譽頭銜打造自己的“大師人設”,也就不奇怪了。
假的不會變為真的。但虛假榮譽頭銜滿天飛,其對學術環境、藝術環境的影響不可低估。一方面,這會誤導一些年輕人追名逐利,以非法手段去獲得虛假頭銜,打造虛假人設;另一方面,會對真正的榮譽頭銜構成傷害,“假大師”會影響公眾對真正的大師、藝術家、科學家的評價。因此,對于虛假榮譽頭銜泛濫的亂象,要引起高度重視。這也啟示我們,要加快推進人才評價改革,破除人才評價中存在的重學歷、重頭銜、重資歷等問題,要關注人才的真才實學。(高星)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1209/c48c1b29ea864b46833c7be267f9d74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