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少年兒童先是隨著父母進城生活,之后因為各種原因回到農村老家生活,這樣的少年兒童,被稱為“回流兒童”。經歷了城市生活后再回到農村老家,對于這類少年兒童群體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家長和教師等應特別關注其心理感受,及時給予支持與幫助,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并融入回去后的生活,在回鄉后也能更好地發展。
重視親情融入。孩子回到農村后最大的變化,是情感上的落差。在城市生活時,他們身邊有父母陪伴?;氐睫r村后,多數孩子的父母仍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盎亓鲀和睗u漸進入中學階段,面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對情感有更高需求,他們渴望被愛、被認可、被尊重,在父母陪伴下他們獲得溫暖與親情,有助于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和良好的自我接納。回到祖輩身邊,生活環境再次發生大的變化,祖輩的陪伴少而簡單,有些祖輩的陪伴重點是以人身的安全健康、吃飽穿暖為主,這使得這部分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在情感滿足上,與在城市生活時相比產生一定落差感。有的孩子回鄉后對父母和祖輩是“報喜不報憂”“話不投機半句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對7200名農村少年兒童的調查發現,“回流兒童”的自我接納低于留守的和非留守的農村兒童。“回流兒童”與父母交流更少、親子關系比城市兒童與父母的關系差,自我接納也更差,認為自己各方面不如別人。
教師、父母、祖輩要特別關注“回流兒童”的親情溝通情況。既要重視孩子與遠方父母的溝通,也要重視照顧他們生活的祖輩或其他親戚與孩子的溝通,使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彌補。良好的親情溝通與互動有利于構建和諧的代際關系,便于成年人更好地了解“回流兒童”的心理落差,孩子們也能在溝通中紓解因心理落差而產生的不良心理感受。教師要多關注孩子的親情溝通與融入情況,通過家長會和家長學校等契機給父母和其他監護人做好培訓與指導,使“回流兒童”的親情溝通渠道暢通,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滿足孩子愛的需要。
重視人際融入。從農村到城市再到農村,使“回流兒童”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缺乏歸屬感,往往在處理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時比較有疏離感。良好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有助于少年兒童更好地融入鄉村生活。但是由于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在同伴關系、師生關系上表現出陌生、敏感、脆弱、疏遠等特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對近25000名少年兒童的調查發現,農村少年兒童遇到困難愿意從教師那里獲得幫助的比例遠低于城市少年兒童。而且,“回流兒童”表示不愿意與他人溝通的比例高于留守的和非留守的農村兒童。
人際關系尤其是朋輩關系對“回流兒童”影響深刻,良好的朋輩關系有助于返鄉的孩子從同齡人中汲取更多力量。教師和家長要重視這些孩子的同伴關系,引導他們與同學、村里小伙伴等同齡人多交朋友。創造機會增加“回流兒童”與同齡人相互了解和交往,在交往中淡化“回流”身份和刻板印象,鼓勵其多發現同齡人長處,多與同齡人互相幫助,使“回流兒童”獲得更多社會支持。教師和家長、其他監護人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避免“回流兒童”被歧視和被欺凌。學校也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構建家校社共育的社會支持系統。
重視學業融入。一些“回流兒童”回到鄉村后出現學業上的不適應。由于學制、教材、教學方式、學習氛圍、課程難易度等的改變,一些孩子回到農村后跟不上教學進度,在心理上產生挫敗感。有的孩子還會在一次次失敗感的疊加下形成“習得性無助”,甚至開始自我懷疑與否定,表現出缺乏學習興趣、不想努力等行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對7200名農村少年兒童的調查發現,“回流兒童”在學校遇到的學習困難更多,表示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遇到困難沒人幫助的比例均高于留守的和非留守的農村少年兒童。
家長和教師要關注“回流兒童”的學業適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給出具體幫助。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等環節了解“回流兒童”是否適應教學進度與方法,是否滿意教學環境,學習動機是否有偏差等。監護人要在家庭生活中關心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進度、師生關系等,尤其要重視孩子的學習目的與動機,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內驅力??赏ㄟ^觀察、聊天等方式了解各種情況,并及時與老師溝通。
重視文化融入。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存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等方面的不同,也導致了“回流兒童”在面對家庭生活與校內外生活上產生心理變化。例如,城市學校利用網絡教學較多,校外教育資源豐富多樣,回到農村的學校設施資源往往沒有那么完善。有的孩子甚至回到鄉村后聽不懂小伙伴們的方言,等等。這些生活上的變化也會使“回流兒童”產生不適心理和抵觸感。
文化融入是心理融入的基礎,加強文化認同可以讓“回流兒童”在學業發展、人際關系、親子溝通、日常生活等多方面適應更好融入更好。學校和家庭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與民俗民風,在體驗中增強“回流兒童”對家鄉的認同感。比如,帶孩子們去游歷當地風景,了解當地風情,利用研學機會鼓勵返鄉的孩子了解當地歷史文化,也鼓勵鄉村孩子了解城市生活與文化。通過了解增強包容心和理解度,打破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壁壘,激發“回流兒童”熱愛家鄉的歸屬感。還要重視鄉村文化生活,帶孩子多參加村委會等組織的文化活動,引導孩子觀看或拍一拍與家鄉文化有關的小視頻,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文化認同。
重點關注“回流兒童”上述四個方面的正向融入,關注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積極地影響“回流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培養和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回鄉后也能更好地發展。
(作者孫宏艷,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819/dd3331d6d6ee42a69709e4db07caa32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