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云:“始愿與金石,終古保堅貞。”自古以來,金制品就是財富的象征,也寓意著真才實學、忠貞不變,但如今,有關黃金消費的投訴與日俱增。日前,有不少消費者投訴網絡平臺上所銷售的“999足金”產品存在“以假充真”“摻雜摻假”等問題,記者調查后挖出一整條黑色產業鏈。
??涉事商家和主播口中的“999足金”,本應指的是金含量在99.9%以上的金飾產品,也被稱為“千足金”。2016年,國家標準《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公布,要求企業在宣傳黃金首飾的純度時不得再出現千足金、萬足金稱謂,目的是避免個中貓膩侵犯消費者權益。換言之,這本就是違規宣傳,是為了炒熱氣氛,哄騙消費者匆忙下單。更有商家玩心機、耍手段,先推銷足金制品來博取關注,而后偷換概念,瞞著消費者推銷合金、鍍金產品,卻通過刷彈幕誤導消費者。滿屏幕的“搶黃金”“大額補貼”轟炸下,不明就里的消費者很容易中招。
??盡管不允許宣傳“999足金”,但產品內壁的“AU999”認證卻少不得。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為了驗明身份,部分鍍金、金包銀甚至是銅制品也學著搞起了“999號文身”。古法仿制金檔口的銷售人員直言“有999鋼印的更好賣”“顧客有需求就能加”,懂行的顧客自然能辨出真假,但對于首次“淘金”的新手而言則難度陡升。由于檢測黃金含量必須將其熔化,其間難免有損耗,成本上也劃不來,故而監管部門有必要將關口前移,加強產品防偽監督管理,對渾水摸魚者重拳出擊。
??“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如果說在內壁刻上“999”算是“擦邊球”,那給產品配上假證書,在生產端就想著如何“銷假”,在銷售端配合“演出”,則是壞到了根子上。據報道,制假售假的某金銀工藝品廠有指定的“合作鑒定機構”,只要給錢什么證書都可以出;也有送真品去檢測,拿著證書銷假的;直播間的主播們心知肚明,卻也不吝話術包裝,掩蓋產品的關鍵信息……利益鏈條環環相扣,受傷的是消費者。
??如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一方面,要努力做到線上線下同尺度監管,配合開展專項執法行動,讓那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主播和商家們無所遁形。另一方面,也要健全網購珠寶質量檢測機制,規范信息披露和標簽標識,確保質量可追溯,也便于消費者維權。
??從“自制假茅臺檢測為真”到“999足金全是套路”,質量檢測飽受質疑,背后的直播間售假疑云值得關注。今年7月份正式生效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明確指出,直播營銷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只有保障好消費者權益,才能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默 達)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702/541036b2b3b4480eb46ccb56d890de3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