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網紅“王媽”所在的武漢荒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發表聲明,對網友熱議問題進行澄清說明,并對其中的一些管理問題向員工道歉。面對采訪,一位荒野文化前員工表示,“王媽”塌房是意料之中,“她塌就塌在自己拍的東西是反壓榨,現實給的工資配不上員工付出的精力。”(5月29日九派新聞)
??以為是共情,其實是生意。近日,“王媽塌房”引發輿論熱議。作為短視頻角色,“王媽”的人設是不甘受氣的保姆,專為打工人鳴不平,并因此收獲大量粉絲,被稱為“打工人嘴替”。然而,有網友發現,制作“王媽”系列視頻的公司,卻存在設置大小周、工資低、任務過重等狀況。現實中的“王媽”,就是自己所諷刺的樣子?當“嘴替”成為“嘴炮”,不少遭受“背刺”的網友感覺很受傷。
??意外翻車之后,“王媽”成為眾矢之的。有媒體調查發現,“王媽”爆火后,21-60秒的視頻廣告報價從8萬元跳漲至50萬元,兩個月的廣告收入或達960萬元。坦白說,“王媽”賺多少錢不是問題,問題是不能克扣打工人,更何況,“王媽”還是憑借“打工人嘴替”之名來賺錢的。這并不是所謂的“屠龍少年終成惡龍”,而是“惡龍”裝扮成了“屠龍少年”。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情何以堪?
??與高高在上的“霸道總裁”相比,“王媽”走的顯然是親民路線,她的穿衣打扮也更像樸實無華的“素人”,這是很多人將“王媽”視為“打工人嘴替”的關鍵——與其說他們關注“王媽”,不如說他們渴望被關注,他們的每一次點贊和轉發,其實都是在為自己暗暗加油打氣。
??然而,網友們的一片熱情終究是錯付了,“王媽”不是口無遮攔的“素人”,而是心機深重的“俗人”。盡管結果令人沮喪,但也未必不是一種有價值的提醒——“流量經濟”時代,掌控網友們的情緒是不少人孜孜以求的,“俗人”往往比“素人”更能抓住網友的眼球。
??實際上,無論是打工人扮演“霸道總裁”,還是“霸道總裁”偽裝打工人,本質上都是一種“爽劇”。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主打反差,很多人明知“一眼假”,依然欲罷不能;后者雖然主打真實,但不僅隱藏著更加撕裂的反差,而且很難被人察覺。吃打工人的飯,砸打工人的鍋,在消費打工人的同時羞辱打工人,這樣的劇本深深刺痛了打工人的心。
??僅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王媽”所在的荒野文化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多數問題的性質并不算太嚴重,甚至可以說是不少創業公司普遍存在的通病。即使如此,也絕不意味著網絡情緒的反彈是“小題大做”。“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明確要求,發布含有虛構、演繹等內容的,必須明確加注虛構標簽。“王媽”既然是在演繹段子,那就必須如實標注,而不應該瞞天過海欺世盜名,將打工人的情緒當成賺取利益的算盤珠。
??就此而言,在表示“繼續逐步完善薪酬管理體系”的同時,荒野文化仍需進一步反思——公司名字可以叫“荒野文化”,但公司運行不能成為“文化荒野”,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才是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趙志疆)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530/bd9957910a4446fda490fd8453369cb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