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了高樓大廈,部分居民時而懷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工作日里積累了不少壓力,趁著周末閑暇,也有不少年輕人樂得體驗“一日農夫”。近日,四川成都龍泉驛區書房社區的共享菜園就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雨后,不少社區居民提著水桶、扛起鋤頭,臉上洋溢著笑容。
??從一片撂荒地到生機勃勃的菜園,一個“金點子”帶動了域內居民共同耕耘。該社區規劃中的土地分為兩塊,大的部分由社區合作社統一打理,計劃打造露營基地,統一種植形成大景觀。小的這塊則是供居民們認領的共享菜園,費用按年計算,社區對感興趣的居民提供農技指導。
??有的居民對土地有著很深的感情,“一天不干農活感覺渾身不利索”;有的居民將菜園當成了親子教育基地、“家庭團建”新去處,鼓勵孩子熱愛勞動,親近自然;有人覺得自家種出的蔬菜綠色無公害,吃起來放心;即便沒有認領土地,也有不少人喜歡到菜地周圍走一走,看一看,呼吸新鮮的空氣,嗅聞泥土的芬芳。共享菜園成了社區的“共享景觀”,拉近了居民之間的距離,提供了舒適的社交空間。
??共享菜園并非第一次走入公眾視野,近年來,多地都曾開展此類嘗試。在上海,有不少商業用途的共享菜園已經進入精細化運營的階段,備受投資人青睞。除了提供土地租用之外,這些菜園還一站式售賣種子化肥等農資,并針對上班族的生活節奏提供不同程度的托管服務,讓內心向往“詩和遠方”但時間、體力和勞動技能有限的群體也能輕松參與其中。
??在廣東湛江,霞山區東純村利用自身聯通城鄉的區位優勢,將共享菜園做成了鄉村旅游的精品項目,開展產業融合的新嘗試。市民周末來種菜,順便體驗“親子游、休閑游、生態游、美食游”等關聯活動,務工村民平日里代耕,開拓了新的增收渠道。部分運營者還引入智能農場概念,開通“慢直播”服務,不僅豐富了租客的體驗,還能讓特色農產品“露露臉”,助力農村電商發展。
??從性質上來看,多數共享菜園模式可歸為庭院經濟的一種,從規模上來看,目前仍處于嘗試和探索的階段。城市與鄉村,社區與社區之間,發展共享菜園面臨的問題不同,受眾也不盡相同。有的難題在土地,城市寸土寸金,小區人口稠密,能規劃和分配的土地稀缺,樂趣大打折扣;有的癥結在客源,鄉村空間可達性不足,宣傳資源和接待能力有限,難以有效對接目標客戶。
??還有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無論是種菜還是帶娃,都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若是消費者熱情減退,前期的投資如何收回?經營有序的共享菜園讓人向往,也要看到規模適度和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循序漸進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經營模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的詩句描繪出美好的“田園夢”,卻也并非適合所有人。著眼當下,對共享菜園倒也不必要求過高,美化環境、為生活增色、充分利用土地……將這些愿景落到實處,也可說是“但使愿無違”。 (張宇馳)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411/a3f16a78a7664eefb3ffe29d2be7b13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