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8日召開的全市深化強工興產實施工業倍增動員大會上,對2022年度棗莊市突出貢獻企業和優秀企業家、棗莊市招商大使進行了表彰,其中多為民營企業,這已是市委、市政府連續多年的做法,以此增強了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營造了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
提檔升級、創新創造、擴大開放、增加就業……民營經濟已成為棗莊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2022年,全市民營市場主體達到50.6萬戶、同比增長4.3%、占我市市場主體的98.9%,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133.6戶、同比增長4.9%;全市規上民營工業企業達到879家、同比增長17.0%、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的86.2%,實現營業收入959.0億元、同比增長3.3%、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收的58.2%。
蓄勢賦能:
激活“一池春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聚焦民營經濟發展目標,采取精準有效措施,全力推進我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場主體持續壯大,“好”的基礎不斷穩固。
截至2022年底,全市營收過億元的民營企業達到409家,其中:濰焦薛城能源實現營收111.5億元、連續兩年突破110億元,恒仁工貿實現營收35.5億元、同比增長2.5%,泰和科技實現營收27.3億元、同比增長23.4%,豐元化學實現營收17.4億元、同比增長116.1%。滕州市成功獲評2022年度全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智”的水平不斷提升。
2022年,全市民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達166.6億元,同比增長285.3%;新增民營高新技術企業132家,民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46.2%;民營企業注冊商標5.9萬件、同比增長16.8%;全市民營企業新獲評省級“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9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家、質量標桿企業5家、工業設計中心5家、雙創示范基地4家等市級以上研發創新平臺76家。滕州中小數控機床產業集群入選首批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棗莊市鋰電產業納入全省標志性產業鏈,煤基精細化工特色產業集群獲評省特色產業集群,水處理劑產業集群列入省“雁陣形”集群儲備庫。
發展質效實現突破,“進”的勢頭不斷增強。
2022年,全市民間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達到963個、占全市項目總量的47%,全市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1%、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52.8%;民營工業企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4.5%。2022年,全市新培育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3家、同比增長333.3%,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7家、同比增長311.5%,省級瞪羚企業16家、同比增長311.5%,高成長型企業培育取得歷史性突破;辛化硅膠獲評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中材鋰膜等6家企業被認定省級單項冠軍,聯泓新科、精工電子等7家企業入選全省民營企業“創新百強榜”“創新潛力百強榜”等系列榜單。
紓困解難:
打好扶商助企“組合拳”
民營企業作為重要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市委、市政府以堅定的信心、務實的舉措、含金量高的政策,持續加大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力度。
落實落細惠企政策,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市委民經委辦公室(市工信局)通過深入開展“一起益企”服務行動、精心組織棗莊市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組織政策宣貫大會10場,民營企業參與次數超10000人/次,幫助企業及時、全面、準確掌握惠企政策。通過“棗惠達”服務平臺,實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辦”,確保獎補資金高效、透明、直達市場主體。2022年,市委民經委辦公室通過棗惠達平臺兌現市級財政資金獎補8313萬元,同時幫助企業爭取省級以上獎補資金約1.53億元。
“全方位”爭取惠企政策,建立領導幫包和民營企業“首席服務員”制度,主動靠上、積極服務,及時發現和解決好企業困難問題,積極幫助企業爭取各級各類惠企政策,切實讓民營企業享受到政策紅利。
強化金融扶持力度,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
出臺《關于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若干措施》,全力幫助企業快速成長、做大做強。各級財政、國資、金融等部門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開通優先辦理“快車道”,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再貼現優先辦理,實現“見票即貼”,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真金白銀支持我市重點產業發展。
今年一季度,市級各類基金投資約72億元,其中:新能源產業約45.85億元,醫藥及相關產業約18.12億元、高端裝備產業約4.38億元、新材料產業約3.77億元。
主動作為,精準發力,保障企業用工需求。
全市各級人社部門積極落實“緩降返補”惠企政策,截至3月底,累計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1499.4萬元,發放失業金、失業補助金2803.2萬元,惠及民營企業職工29978人;推出穩崗擴崗專項貸款,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發放“棗崗貸”專項貸款,全市篩選穩崗擴崗專項貸款“白名單”企業726家,發放貸款4.1億元,帶動小微企業就業20.1萬人。
積極協調解決鋰電企業用工難題,印發《棗莊市保障鋰電產業緊缺用工專項行動方案》,用好“棗工快遞”服務平臺,精準對接緊缺用工的鋰電企業,確保鋰電企業用工需求動態清零,2023年以來已為109家鋰電企業協調解決用工1247人。
“一對一”幫扶項目建設,破解土地制約難題。
市、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組織開展土地要素保障情況專項行動,針對2023年全市163個省重點項目、180個市級重點項目用地,逐個項目“一對一”開展土地要素保障對接,形成了《2023年省、市重點項目土地要素保障方案》,針對存在土地要素保障問題的59個項目第一時間制定了全流程解決措施,明確責任人和解決時限,幫助解決項目土地問題,確保又快又好地讓重點項目“上馬”。
厚植沃土:
打造高質量發展“強磁場”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沃土,也是一個地區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為此,我市對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定位,以高品質營商環境助推全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健全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加強民營經濟組織領導。
高規格成立棗莊市委民營經濟發展委員會,建立工作制度,明確部門分工,制定工作要點,加強工作調度,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全力支持全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健全民營經濟評價制度,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了棗莊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各區(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開展綜合評價,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提振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先后于2022年7月、12月,連續兩次會同市直有關部門高規格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取得成效,解讀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金融、財稅等有關政策。
優化提升政務服務,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更多政策供給向企業傾斜。
深化“棗開工”項目服務品牌,聚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落地需求,全面推行“預建廠房與項目審批雙鏈推進”和“零增地”審批模式,實現施工許可實現七證合一,企業申報材料精簡為11件、精簡率50%,零增地審批時限壓減至2個工作日,為投資項目落地提供便捷服務。2023年以來,采用“零增地”模式開展審批服務的工程建設項目43個,采用“預建廠房與項目審批雙鏈推進”的項目5個,大大縮短項目審批時長。
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完善政企溝通交流機制。
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主動與企業家“面對面”進行對話交流,按照《規范政商交往行為》四張清單,與民營企業家建立真誠互信、清清爽爽、良性互動的工作關系。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真心實意為企業排憂解難,真誠傾聽民營企業呼聲、真實反映民營企業愿望、真情關心民營企業疾苦,做到貼身服務“零距離”、辦事效率“零延誤”、項目實施“零障礙”,充分激發調動企業家干事創業熱情。
堅持激勵先進,倡樹典型,每年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隆重表彰,真正讓民營企業家在棗莊有地位、有形象、有榮譽、有歸屬。
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精心組織“重點民營企業采訪行”活動,深入宣傳優秀民營企業家典型事例,在全市形成關心、關愛民營企業家的濃厚社會氛圍。
強化督考提效能,建立“季調度通報、半年督導推進、年底綜合評價”的督導考核制度。
每季度,調度通報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定期對幫包聯系企業制度落實不好、解決企業訴求不力、干擾企業正常經營以及政商交往負面清單等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對突出問題在全市范圍內予以通報。每半年,組織全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場觀摩推進會,組織全市重點民營企業主要負責人以“背對背”形式對有關責任部門開展評議。年底,對各區(市)、棗莊高新區民營經濟發展情況開展綜合評價,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區(市)、部門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推動形成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