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正式發文公布《關于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命名的決定》,棗莊市以優異成績成功創建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成為全國50個示范地區之一。
三年來,我市統籌協調全市上下,注重改革創新、注重特色亮點、注重引導宣傳,全力打造法治建設“棗莊樣板”,圓滿完成示范創建100項指標任務,為全面推進“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市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
以“五高”引領創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法治政府建設,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創建領導小組,高規格召開全市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動員大會和推進會議,先后22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法治建設工作,36次召開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及辦公室、協調小組會議,市級以上領導先后60余次作出批示,堅定不移將法治棗莊建設推向深入。
堅持“高層次謀劃、高標準啟動、高起點定位、高效率落實、高質量推進”的“5H”創建標準,全力打造法治建設“棗莊樣板”,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主抓、“一盤棋”聯動、“一把尺”考核的濃厚工作氛圍。
在全省率先出臺《法治棗莊建設規劃(2021—2025年)》《棗莊市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棗莊市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構建完備的制度保障體系。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發《棗莊市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工作方案》《棗莊市優化法治環境“4567”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
在市內媒體頭版開設《創建法治政府 優化法治環境》專題專欄,發布《示范創建倡議書》,累計向社會公眾推送400余萬人次。通過舉辦示范創建宣傳月、宣傳周,綜合運用視頻、動漫、短信、宣傳冊頁、戶外宣傳、線上線下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全面提升示范創建群眾知曉率,真正體現“法治惠民”的創建宗旨。
在全省率先將推進法治建設寫入《常委會工作要點》《政府工作報告》,將其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市委巡察、兩辦督查內容,連續兩年由5名市級領導帶隊開展法治建設督察。積極探索述職述法新機制,探索形成“五個一”工作模式。上線運行“棗莊市法治政府示范創建云平臺”,對標示范創建100項指標和新修訂的42項內容,細化量化為237項指標,明確牽頭單位,壓實各自責任,實現全面發展。
用創新破解難題
為筑牢法治建設四梁八柱,我市創新運行機制,在全國率先一體化徹底理順市、區(市)兩級黨委法治機構編制單獨設置問題,65個鎮街全部成立依法治鎮(街)委員會及辦公室,在全省率先實現法治建設議事協調機構“三級全覆蓋”。實施“一個統籌”統到底、“一個體系”促發展、“一套制度”管落實的“三個一”工作模式,推動依法治市向基層延伸。
夯實法治建設制度根基,地方立法實現新突破。
聚焦營商環境短板,積極服務“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推動出臺《棗莊市營商環境管理條例》。
聚焦群眾精細化立法需求,頒布實施了《棗莊市文明行為條例》《棗莊市山體保護條例》《棗莊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棗莊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棗莊市實施<山東省臺兒莊古城保護管理條例>辦法》《棗莊市環城綠道條例》等10部地方性法規和7部政府規章,構建“一山一水一樹一城一綠道”的棗莊地方特色法規體系。其中,《棗莊市環城綠道管理條例》成為全國首部保護綠道的地方性法規。
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促進依法行政,打造數字法治政府全新模塊,推進政府治理信息化與法治化深度融合。
投資200余萬元,高標準籌建“智慧法治棗莊平臺”,大平臺共享、大系統共治、大數據慧治,囊括涉及立法和重大決策、法治政府示范創建、“兩述兩考”學法用法、非訴訟糾紛化解等4大平臺,構建起“大法治”管理評價系統。
高標準建設魯南大數據中心,整合雪亮工程、網格化、12345熱線、數字化城管、城市生命線等信息平臺,在全省率先建成一體化綜合指揮市域社會治理平臺,強化平時運行監測、戰時指揮調度、綜合分析研判,實現“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市”。探索“榴鄉訴遞”“快警務”等工作模式,有效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法治建設數字賦能效果充分展現。
強支撐統籌推進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實現“市縣同權”“雙十鎮”定向賦權。推行“午間不斷檔、全年不打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比率達99.9%,107項實現“全省通辦”,74項實現“跨省通辦”。
在全國率先開展“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公布636項證明事項實施清單,切實做到“清單之外無證明”。
探索打造“1+7+N”信用差異化監管模式,完善行政處罰信用修復機制。
率先出臺市、區(市)、鎮(街)三級政府權責清單,建立法治政府建設任務清單237項,優化法治環境清單50項。
嚴守程序,堅持科學民主合法決策。在全省率先建立黨政一體法律顧問制度,獲評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持續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制度體系,以市政府文件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和充分聽取企業行業協會商會意見工作的通知》,最早出臺《棗莊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編制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首創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回流制度。加強合法性審查業務能力建設,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事項、重大決策事項合法性審查率達100%。
建立標準,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創新將“不罰、輕罰”清單納入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實行統一管理并動態調整。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機制,每年選取1至2個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監督檢查,累計對380余卷行政執法案卷進行評查,切實保障企業和群眾的合法權益。
強化監督,科學有效制約行政權利。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紀檢監察監督和社會監督,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審理行政案件,司法建議按期辦復率達到100%,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滿意度97%以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推動行政層級監督常態化。
打造亮點,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建立三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實現鎮(街)、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全覆蓋。
在全省率先完成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推行“0632棗莊陽光復議”模式,全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始終保持100%,行政復議決定履行率達100%。
高標準建成全省首個“民法典”主題公園,首創“民法典”公園“三融合”法治實踐,被評為山東省“法治建設十大典型案例”,央視媒體多次報道。
注重預防,提高突發事件依法處置能力。聚焦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4個方面,健全應急管理法規制度體系。常態化組織應急救援演練活動,涵蓋多行業全領域。加快推進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建設,對接視頻監控2萬余個,應急指揮信息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塑品牌打造亮點
探索“4567”模式,開展以“四項制度”“五個重點”“六項建設”“七大領域”為核心的專項治理,著力營造一流法治環境。
調整并推動落實397項行政處罰“不罰、輕罰”清單,惠及市場主體2萬余個。實行重點項目專員推進,及時化解項目建設難題320余項。
成立“4×4·專業+特色”法律服務團隊,為企業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20.6億元。建立全方位訴求辦理機制,企業對訴求辦理滿意率98%以上。
首創法治環境監督員制度,推開法治指數評估試點,探索具有棗莊特色的法治建設路徑模式。
實施“標準化”戰略,打造行政執法“棗莊亮點”。
在全省率先制定棗莊市《行政執法公示規范》《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規范》《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規范》地方標準,實現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推行工作常態化、標準化、實效化。建立柔性執法制度,最早實現涉企檢查“無事不擾”。
建立臺兒莊古城旅游執法監管模式,在全國旅游市場監管工作會議上推廣展示。開展鎮(街)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改革,扎實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各區(市)綜合執法隊伍均保留為8支。
突出“高效能”治理,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棗莊模式”。全力推進“集約化”非訴訟糾紛化解工作,率先成立編制為20人的非訴訟糾紛化解服務中心實體平臺,投資150余萬元建成非訴訟糾紛化解服務線上平臺,集中整合行政復議、行政裁決、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律師調解、公證、仲裁、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市12348熱線等10項職能,累計提供非訴服務8.7萬余件。(記者 梁鴻雁 通訊員 王成)
(http://www.632news.com/zznews/content/2022-12/20/content_4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