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共棗莊市委舉行“山東這十年·棗莊”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共棗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平,中共棗莊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宏偉出席發布會,共同向大家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棗莊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的生動實踐,并回答記者提問。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在全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慶祝新中國 73 周年華誕之際,非常高興在這里與大家見面,介紹十年來棗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首先,我謹代表棗莊市委、市政府和 426 萬棗莊人民,向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媒體記者和社會各界長期以來給予棗莊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兩個大局”,統攬“四個偉大”,團結帶領億萬人民風雨無阻、克難奮進,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乘著新時代浩蕩的東風,棗莊矢志不渝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闊步前行。十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實干創造、用奮斗作答,經受住了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考驗,與全國全省一道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氣、振奮人心的“十年答卷”。
這十年,是棗莊經濟轉型跨越、高質量發展步履堅定的十年。
我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 2012 年的1092.1 億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1951.6 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16.4 億元增加到 158.9 億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關閉煤礦 28 處、退出產能 682 萬噸。“6+3”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到 42.6%,“四新”經濟占比達到28.6%,8 個產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連續三年獲得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核優秀等次,兩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獲批全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可以說全面擺脫了“一黑一灰”的城市形象,成功闖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浴火重生的“棗莊路徑”。
這十年,是棗莊城鄉美麗蝶變、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的十年。
我們堅定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努力推動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建成區面積達到 221 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 41.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 60%,BRT 市域全覆蓋,西城區水系水環境治理啟動區工程順利完工,雙子星廣場成為城市新地標,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鄉村振興成色更足,糧食生產屢創新高,去年達到 183 萬噸,美麗鄉村示范村達到 997 個,連續獲得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4 塊國家級牌子,鄉村日漸成為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基礎設施全面改善,莊里水庫建成蓄水,萬年閘復線船閘通航運行,棗臨高速、棗菏高速、新臺高速建成通車,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高速能繞城;棗莊機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幾代人翹首以盼的“機場夢”即將照進現實。
這十年,是棗莊改革縱深推進、發展動力活力加速迸發的十年。
我們始終把改革作為關鍵一招,加快流程再造、制度創新,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厚植發展新優勢。農業農村、國企國資、財稅金融、開發區等重點領域改革全面鋪開、多點開花,580 余項改革經驗獲得國家和省級層面肯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政務服務事項“一次辦好”率達到 100%,市場主體總數達到 49.1 萬戶、較 2012 年增長 155.3%。開放格局不斷深化,棗莊內陸港開港運營,棗莊歐亞班列開通運行,入選國家二手車出口試點市,滕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十年分別增長 3.4 倍、2.2 倍。改革開放的棗莊,潛力無限、前景廣闊,正以全新姿態擁抱時代、走向未來。
這十年,是棗莊民生持續改善、群眾獲得感明顯提升的十年。
我們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穩步提高,2021 年達到 77.4%。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9.2 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14 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群眾“腰包”越來越鼓,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分別增長89.1%、123.9%。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就業更充分、教育更優質、醫療更普惠、養老更舒心、文體生活更豐富。“平安棗莊”“法治棗莊”建設深入推進,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這十年,是棗莊生態顯著好轉、綠水青山底色更靚的十年。
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質量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之變,處處可見、人人可感。2021 年全市PM2.5、PM10 年均濃度分別下降至 45 微克/立方米、83 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 236 天,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 100%,建成環城綠道 265 公里,生態環境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今天的棗莊,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環境更優美了,一幅幅綠色生態畫卷正在魯南大地徐徐鋪開。
這十年,是棗莊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政治生態不斷優化的十年。
我們始終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扎實開展黨內集中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嚴格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和好干部標準,樹牢實干實績用人導向,鍛造堪當重任的過硬干部隊伍。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戰斗堡壘構筑得更堅強更牢固。馳而不息正風肅紀,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一路走來,改變的是歲月的年輪,不變的是奮斗的足跡。去年以來,我們錨定“走在前、開新局”,聚焦省委“六個一”發展思路、“六個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我們堅持戰略引領,大力推進“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特別是將今年確定為“重點工作提升年”,抓實抓好“六大提升工程”“四大支撐”,上半年 15 項主要經濟指標有 14 項增幅居全省前 10 位,其中 8 項指標增幅居全省前 3 位。我們堅持高標定位,秉持“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的精神,明確綜合考核等次“爭二等奔一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十爭五奔前三”的目標,設定計劃指標、工作目標、奮斗目標“三套目標”,引導各級跳起來摘桃子、架梯子上臺階,省級重點項目、百億級企業培育、金融機構貸款余額、新增專項債、全國百強鎮等實現歷史性突破;在全省綜合績效考核半年分析評估中,我市列第三組第 1 名。我們堅持抓重點、重點抓,從事關全局的大事要事干起,先后部署“6+3”現代產業體系培育、“雙十鎮”建設、營商環境優化、山亭產業突破等重點任務,特別是搶抓省里支持棗莊集聚發展鋰電產業機遇,持續做大做強鋰電產業,成功舉辦 2022中國(棗莊)國際鋰電產業展覽會,綠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中國北方鋰電之都的城市名片進一步叫響。我們堅持凝心聚力,大力倡樹“我就是棗莊”的主人翁精神,各級領導干部擔當作為、履職盡責,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全市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棗莊發展我有責、棗莊進位我光榮”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共識、形成自覺。
回眸十年發展歷程,我們深切感受到思想就是旗幟,旗幟就是方向;核心就是力量,力量就是希望。棗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實現的每一次跨越,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舉旗定向,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錨定“走在前、開新局”,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力推動“工業強市、產業興市”取得更大成效、推動共同富裕邁出更大步伐,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和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答記者問
陳平: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棗莊鋰電產業的關心關注。
大家都知道棗莊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計劃經濟時期對外輸送原煤 4 億噸,為支持國家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由此確立了工業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棗莊發展也陷入了動能不足的困境。如何實現轉型發展、綠色發展成了棗莊躲不過、繞不開的必答題。去年以來,我們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決定把鋰電作為產業轉型重點來培育,推動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綠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持續擦亮棗莊能源基地的牌子,切實走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突出“高”字抓頂層設計。所謂“高”,就是高點定位、高位推動。我們突出鋰電產業首位度,鮮明提出建設綠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打造中國北方鋰電之都,成立鋰電產業發展推進工作領導小組,高質量編制鋰電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出臺加快鋰電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鋰電產業做大做強。鋰電產業集群入選科技部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全國質監系統在鋰電領域唯一一家國家級法定檢驗機構—國家鋰電池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進入國際標準化實驗室序列,山東省儲能電池技術創新中心獲批,聯泓新科上榜全球新能源企業 500 強。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棗莊集聚發展鋰電產業”,省“十強產業”行動計劃中也明確支持棗莊“建設中國北方鋰電之都”,為我們提供了難得機遇。上半年,全市規上鋰電產業增加值增長 48.8%、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47%,鋰電產業正成為推動棗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二是突出“全”字抓產業培育。所謂“全”,就是全鏈條覆蓋、全區域布局、全周期服務。我們堅持全鏈條覆蓋,構建“鏈長+鏈主+聯盟”推動機制,精準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鏈條有機銜接、產品協同配套、企業合作共贏。目前,全市共有鋰電企業 57 家,產品涵蓋 200 多個種類,形成了從鋰礦開采加工到關鍵材料、電芯制造、PACK 組裝,再到終端應用、拆解回收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堅持全區域布局,謀劃了“1+3+3”的產業布局規劃,明確了各區(市)鋰電產業定位,推動形成“一核引領、多點支撐、全域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力爭 2025 年產值達到800億元,2030年達到1500億元,2035年達到 3000 億元。堅持全周期服務,在產業配套、人才招引、平臺建設、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前謀劃、前瞻布局,先后組建了鋰電產業聯盟,開通了中國北方鋰電網,成立了全國首家鋰電產業工會,設立了總規模 200 億元的新能源產業基金,更具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的產業生態逐步形成。
三是突出“快”字抓項目建設。所謂“快”,就是快馬加鞭、以快制勝。當前,鋰電產業正處于行業風口,既有難得投資發展之機遇,又暗藏產能過剩之風險。只有以快制勝,才能跑在別人前面,跑在風險前面。我們堅持把項目作為鋰電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對外招引、對內培育齊頭并進,吉利、欣旺達、創普斯、博雷頓等領軍企業強力帶動,精工電子、中材鋰膜、天瀚新能源等骨干企業滾動發展,豐元化學、聯泓新科、泰和科技等本土上市企業加快布局,先后招引過百億元項目 7 個。前段時間,我們又成功舉辦 2022 中國(棗莊)國際鋰電產業展覽會,招引億元以上項目 138 個、總投資2700 余億元,為打造全省首位、全國領先的鋰電集聚區注入了強勁動力。
下步,我們將舉全市之力推動鋰電產業集聚發展,持續辦好鋰電產業展覽會,切實提升棗莊鋰電競爭力影響力,特別是在新能源整車制造、綜合性鋰電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快突破,全力建設綠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打造“中國北方鋰電之都”。
借此機會,通過各位媒體朋友,再次向社會各界發出邀請:投資鋰電,首選棗莊;選擇棗莊,必有厚“鋰”!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張宏偉: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棗莊位于京杭大運河畔,素有“運河明珠、魯南門戶”的美譽,千百年來大運河奔流不息,沿河商埠林立、商賈云集、漕運興盛,可以說兼容并蓄的開放基因早已融入棗莊人的血脈。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棗莊以外就是外”的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主動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大力實施外資外貿外經“三外”聯動工程,推動全市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經濟外向度持續提升。
一是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2021 年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 315.1 億元、較 2012 年增長341%,全市進出口企業達到 797 家、10 年間增長 2.6 倍,其中過億元企業 83 家、增長 5.2 倍,2020 年棗莊市上榜海關總署發布的“中國城市外貿結構競爭力 30 強”和“中國城市外貿效益競爭力 30 強”。今年上半年我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 133%,進口、出口、進出口三項指標增幅均居全省首位,繼續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
二是對外經濟合作全面深化。目前我市已與全球 203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系,全市外資企業發展到 85 家,10 年間增長 3.5 倍。2021 年實際利用外資 4.52 億美元,較 2012 年增長 218%。今年上半年我市實際利用外資 4.29億美元、同比增長 103.92%、增幅居全省第 2位,其中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 3.0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52.9%。
三是對外開放空間持續拓展。2020 年棗莊市獲批全國二手車出口試點城市,2021 年滕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棗莊歐亞班列納入全國歐亞班列圖定計劃,累計發運近 70 列,成為全省“一帶一路”歐亞班列重要始發地。今年 9 月 2 日至 9 月 4 日我市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棗莊國際鋰電產業展覽會,吸引特斯拉、松下電器、韓國現代、吉利汽車、欣旺達等全球知名企業嘉賓和行業專家1000 余人參會,165 家行業龍頭企業參展。展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提升了我市作為“中國北方鋰電之都”的影響力,擴大了棗莊對外開放的國際“朋友圈”。
四是外商投資環境優化提升。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積極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2021 年我市商務領域政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 100%,出口退稅無紙化申報率超過 99%,出口退稅平均辦理時限由過去的 13 天壓縮至 1.1 天。棗莊內陸港建成運營,實現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有力促進了“港產城”深度融合,我市在全國首創的“陸海聯動、海鐵直運”監管模式被海關總署復制推廣。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部署要求,切實把棗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投資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優勢,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是拓展更高能級的開放通道。深度融入“一帶一路”、RCEP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大力推進“公鐵水空”多式聯運一體化,全力爭創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國際閑置品循環鏈集聚區,力爭每年新增出口過千萬美元企業 10 家以上,確保外貿進出口規模質量穩步提升。二是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平臺。加快構建“2+5+N”園區發展框架體系,支持棗莊高新區、滕州經濟開發區兩大國家級開發區擴容提質,向全國一流開發區進軍;推動薛城開發區等 5 個省級開發區轉型跨越、實現位次前移;完善臨港臨空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園區基礎配套,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集聚區,全面夯實外來投資項目的園區承載力。三是塑造更高品質的開放優勢。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健全完善“企呼棗(早)應、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加快實施跨境貿易便利化等 168 項改革,切實擦亮手續最簡、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棗辦好”政務服務品牌。四是培育更高質量的開放經濟。緊盯世界 500 強和行業領軍企業,精準招引建鏈強鏈延鏈補鏈項目,確保每年新簽約開工過億元項目 400 個以上、過 50 億元項目 25 個,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走出去”“引進來”,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棗莊擔當。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3、鳳凰網:近些年來,棗莊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優化工作,今年更是將營商環境作為全年“六大提升工程”之一來打造,取得顯著成效,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陳平: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紹一個案例。去年以來,欣旺達先后在我市布局 5個項目、總投資 756 億元。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領軍企業科達利得知這一信息后,立即跟投了20 億元的項目,而且從對接洽談到項目落地,從未到我市進行過現場考察。“一次沒考察、項目談成了”,既是棗莊鋰電產業吸引力的最佳詮釋,也是營商環境“軟實力”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創新的思維、改革的辦法,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工作中,主要從五個方面發力,概括起來就是“五度”:
一是思想認識有高度。棗莊歷來就有親商重商的基因、忠厚守信的傳統,商圣范蠡、孟嘗君門客馮諼分別在這里留下了歸隱經商、焚券市義的歷史佳話。進入新時代,我們進一步傳承和延續這些好基因好傳統,把優良營商環境作為先進地域文化來塑造,樹立“領跑意識”、摒除“尾巴主義”,擦亮“事事講誠信、厚道棗莊人”的城市名片。今年我們大力實施營商環境提升工程,成立專班、高位推動,通過示范引導、督導考核以及來自各方面的監督,讓優化營商環境成為人人無需提醒的自覺,努力形成地域特有競爭力。
二是為企服務有溫度。營商環境說到底就是一個“情”字。我們牢固樹立“陪著企業一起成長”的意識,始終對企業家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帶著感情交朋友,付出真情解難題,周到熱情搞服務,在點點滴滴中傳遞棗莊溫度。像今年制定促進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15 條,設立2 億元的“抗疫風險過橋基金”,退稅減稅降費30 億元,惠及市場主體 8 萬余戶。像我們將 11月 1 日設立為企業家日,制定涉企政策充分聽取企業家意見,每年召開大會表彰優秀企業家,給企業家更多的鮮花和掌聲。這些做法帶著感情和溫度,就是實實在在的營商環境。
三是推進機制有力度。制度最能管根本、管長遠。今年我們建立“立法+巡察+督查”三位一體工作機制,以制度建設倒逼責任落實、營商環境提升。立法方面,我們高效推進《棗莊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制定工作,力爭下個月公布實施,用法治硬手段維護發展軟環境。巡察方面,新一屆市委第一輪巡察就聚焦營商環境開展專項巡察,并納入常規巡察內容,用紀律規矩推動巡察整改、工作落實。督查方面,常態化開展營商環境大督查,摸“痛點”、疏“堵點”、攻“難點”,取得了明顯成效。前段時間,我們又召開了營商環境問詢會,創新推出“述職+問詢”的方式,問出了辣味、問出了壓力,達到了紅臉出汗、查缺補漏的預期效果。
四是行政審批有速度。行政審批是營商環境的“第一窗口”,企業和群眾的感受最直接。這兩年,我們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探索創新“零增地”“無感續證”“審批不出鎮”等審批模式,全面推行“午間不斷檔·全年不打烊”便民服務,高效運行“企呼棗(早)應、接訴即辦”平臺,在市、區(市)兩級政務服務大廳設立“辦不成事”窗口,搭建“棗惠達”服務平臺,實現獎補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辦”,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進一步叫響了“棗辦好”政務服務品牌。
五是領導干部有態度。營商環境是干部作風的“晴雨表”。我們從轉變干部作風抓起,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主動抓班子、帶隊伍、優環境,引導每個干部牢固樹立“我就是棗莊”的主人翁意識,營造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像中國建材、聯泓、青啤、濰焦等企業在棗莊發展多年,有的企業負責人談到,棗莊就像自己的家一樣,雖然干部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對棗莊的情誼一直沒變。這些企業不斷追加投資、擴大規模,這是對棗莊的信任、對干部的認可,更是對棗莊營商環境的肯定。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將持續聚焦企業所需、群眾所盼,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工業強市、產業興市”賦能助力,以營商環境之“優”促高質量發展之“進”。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張宏偉:感謝這位記者對棗莊交通事業的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交通強國,擘畫了新時代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戰略藍圖。通衢大道勢如虹,路網如織通八方。十年來,棗莊市緊跟國家和省交通現代化步伐,充分發揮通道城市區位優勢,持續健全交通體系,科學統籌線網布局,大力提升運輸服務能力,推動全市交通運輸事業實現跨越發展,為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注入了強勁動能。歸納起來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扎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互聯互通水平。圍繞打造“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目標,十年間我市累計投入 858 億元,接續實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初步形成了“內捷外暢、立體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目前棗莊市境內有高速公路 6 條 274 公里、普通國道 3條 197 公里、普通省道 12 條 585 公里,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 9357 公里,線網密度增加至每百平方公里 17.1 公里、居山東省第三位;全市鐵路里程突破 340 公里、其中高鐵里程 87 公里,棗臨鐵路、惠民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另有 26 條鐵路專用線通往全市各大廠礦企業,構建起了集疏完備的鐵路網絡。另外,京杭運河主航道升級為國家二級航道,建成啟用萬年閘復線船閘,實現棗莊市域內運河全線雙線船閘通行,水運通航效率顯著提高;棗莊機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即將開工建設,啟用后將填補我市航空運輸空白,為棗莊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是持續提升運輸供給質量,服務保障城市發展。我們堅持以發展多式聯運為方向,整合“公鐵水”運營資源,推動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等新興業態深度融合。截至 2021 年底,全市營運客貨汽車達到 5.9 萬輛,年貨運量 9717萬噸、是 2012 年的 2.1 倍;鐵路年貨運量突破55 萬車、客運量達到 431.4 萬人次;港口貨物年吞吐量 1725 萬噸、客運量 40.6 萬人次。開通了棗莊至青島港海鐵聯運班列,年開行 2800 余列、進出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 5.67 萬標箱,有效保障了能源、糧食等重點物資運輸,為服務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運力支撐。
三是大力推進交通普及普惠,切實增進民生福祉。聚焦“打造人民滿意的交通”,十年間累計改造提升“四好農村路”6242 公里、更新農客線路 135 條、建設鄉鎮公交換乘站 27 處,開通城鄉、鎮村公交 147 條,在全省率先實現“戶戶通”硬化路和“村村通”公交車;先后建成 6 個鄉鎮寄遞物流配送中心、2130 個村級寄遞物流服務點,使廣大群眾“出門就有硬化路、抬腳就能上公交、村口就能收快遞”,兌現了“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人因交通而掉隊”的莊嚴承諾。我們積極創建“國家公交都市”,優化調整公交線路 216 條、線路總長 6569 公里,中心城區公交站點實現了 500 米全覆蓋,BRT通車里程突破 300 公里,我市成為全國首個實現 BRT 全域覆蓋且通車里程最長的城市,切實以高效“交通圈”成就了棗莊人民幸福“生活圈”。
四是深入踐行“雙碳”戰略,助力交通綠色轉型。我們堅持把生態優先理念貫穿交通運輸發展全領域各環節,打造舒適便捷的綠色出行環境。這十年,我們相繼建成鳳凰綠道、青龍綠道、榴園綠道等環城綠道 6 條 265 公里、綠色步道 410 公里,串聯起“山水林田、城鄉村落”的美麗景致,為市民休閑游憩提供了生態空間。扎實推進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柴油貨車 10851 輛,積極推廣應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交通工具,全市綠色出行率達到 80.7%。聚焦保護內河生態取締非法碼頭 52 家,建設港口智能垃圾接收設備 5處,有效促進了內河環境改善和岸線資源集約利用,構建形成了綠色低碳的水運服務體系。
交通強則棗莊強,交通興則百業旺。下一步,我們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持續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省會經濟圈的交通聯系,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達到343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達到 190 公里,建成 2000噸級通用泊位 23 個、推動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000 萬噸以上。以此為基礎爭取全面建成兩個“123”交通圈,即“棗莊到省會濟南、魯南經濟圈及淮河生態經濟帶主要城市 1 小時通達,到省會經濟圈和膠東經濟圈主要城市 2 小時通達,到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主要城市 3 小時通達”的“123”客運交通圈及“棗莊貨物省內 1天送達、國內 2 天送達、國際主要城市 3 天送達”的“123”物流交通圈,高水平打造魯南門戶樞紐城市,為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貢獻棗莊力量。
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陳平: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始終把干部隊伍建設作為全局性、戰略性工程來抓,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今年初換屆后,我們迅即在全市開展思想能力作風建設,就是要在思想上、能力上、作風上來一次大集訓大練兵,著力鍛造全面過硬的干部隊伍。這里重點介紹一下我們的特色做法,歸納起來就是解決“四個問題”。
一是開展“贏在中層”行動,解決中層干部活力不足的問題。中層干部處于“兵頭將尾”特殊位置,是干事創業的中流砥柱。我們通過開展“贏在中層”行動,重點在干部培養、交流、考核上集中發力,真正把中層干部變成中堅力量。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化”。多樣化培養,以需求為導向設計培訓班 44 個,選派中層干部擔任基層黨建協調員、項目推進專員、財源建設協調專員等進行一線歷練。常態化交流,突出市縣鄉三級聯動,推動中層干部跨科室、跨部門、跨層級交流,今年已完成內部輪崗 2788人次,橫向交流 664 人次,上下交流 142 人次。差異化考核,由考部門向考科室、考個人延伸,分類管理、凸顯差異,不讓吃苦的干部吃虧、“躺平”的干部“躺贏”。
二是優化年輕干部成長機制,解決后備干部儲備不夠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我們堅持從全局著眼、從制度入手,努力讓年輕干部走穩、走實、走好成長之路。我們創新培養成長模式,依托“雙十鎮”,建立工業經濟、鄉村振興等 8類 26 家年輕干部實踐鍛煉基地,先后兩批選派46 人進行實踐鍛煉。創新脫穎而出機制,樹牢“使用是最好的培養”理念,選派 30 名“80 后”副縣級干部儲備人選到鎮(街)實踐鍛煉,成熟一個使用一個,去年以來已有 19 人提拔擔任副縣級領導職務。創新日常管理監督,實行黨委(黨組)與年輕干部全覆蓋談心談話;整合紀委監委、巡察、審計、信訪等 19 家部門資源,對干部實時監督、動態管理。
三是搭建專業人才庫,解決緊缺干部“急用現找”的問題。當前專業人才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尤其是在近兩年的疫情防控中,我們的體會更加深刻。為此,我們在教育、衛生、國企等領域探索推行“分類選拔、個性培養、成熟使用”的儲備模式,做大做深專業人才“蓄水池”。在選拔環節,突出“條件設置專業性、人選來源廣泛性、履歷評價實績性、競爭選拔開放性”,建立起了6 類 240 人的人才后備庫。在培養環節,對入庫人員“一人一策”安排交流培訓、實踐鍛煉,推動人才迅速成長成熟。在使用環節,建立梯隊、明確“順位”,打破隱性臺階和地域限制,實現了崗位空缺“誰該用”向“該用誰”轉變。
四是開展“三優”提升行動,解決運行體系不暢的問題。機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會一勞永逸。針對工作運行中發現的職責交叉、邊界不清等問題,我們在全省率先開展“三優”提升行動,著力做好機構改革“后半篇”文章。第一,優職能,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優化部門之間、科室之間職責,實現機構整合、業務融合。第二,優流程,持續推動審批事項減材料、減層級、減時限,對 301 項審批流程進行優化,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第三,優服務,制定 156 項制度措施,開展 270多項服務群眾和市場主體行動,持續擦亮“棗辦好、棗惠達、棗救助”等“棗”字號便民服務品牌。
我們相信,有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有制度機制的托底撐腰、有全市上下的關心支持,棗莊的干部隊伍一定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面貌、貢獻新作為。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https://mp.weixin.qq.com/s/85i3cwFkAlNVCJAaG-B9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