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清朗網絡空間是增加人民安全感的重要一環。隨著大數據、5G、智慧云、虹膜和人臉識別等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滲透,用戶、企業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更顯得重要和突出。一旦讓不法分子輕易掌握生物特征等截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又不加以嚴格規范使用,那么偷拍、販賣個人隱私的產業鏈將逐步發展壯大,伴隨滋生的網絡信息詐騙、非法“跟蹤”等違法行為必更加猖狂,隨之引發的社會影響將不再僅僅是個人隱私泄露問題,嚴重者還可能威脅國家安全。因此,守護千家萬戶網絡安全,也是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應有之義,需多方攜手努力共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長期以來,我們積極支持網信企業依法依規融資發展,但絕不允許網絡違法行為發生,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針對目前部分互聯網企業仍存在收集使用信息告知不清晰的問題,國家出臺各種政策手段加以指引。國家網信辦明確,人臉等生物特征擬不得作為唯一身份驗證方式,就是進一步深化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試圖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違法行為將從源頭被截斷。此外,工信部近日發布《關于開展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的通知》,決定自今年11月1日起到2022年3月底,開展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要求互聯網企業應建立已收集個人信息清單和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清單。以后越來越多的APP、網站將不能再濫用個人信息,廣告跳轉鏈接、套餐內容晦澀難懂、強制獲取用戶隱私,非法調用信息權限等情況將得到顯著改善。
網絡數據安全管理的操作規范逐漸規范,網民和企業的用網安全意識也應該不斷提升。不管是公民個人還是數據管理者,都應當進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明確法律底線,不踩法律紅線,提高保護他人和個人隱私的意識,遇到違法行為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形成互相尊重、相互保護的良好社會風氣。凈化網絡空間、守護網絡安全,仍需多方合力、攜手共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