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自古以來就是因婚姻而生的習俗,它伴社會發展而發展,因文化變遷而變遷。好的婚俗,既是男女雙方表達愛意和誠信的一種方式,也能營造喜慶熱鬧的濃厚氛圍,又能表達親朋好友的真誠祝福,使一對新人能夠在一場富有儀式感、充滿鄉情味、飽含甜蜜度的婚禮中,感受愛情碩果的甜美,開啟人生新的階段。
然而到了現代社會,有些婚俗卻變了味、走了樣。一些人不但將傳統婚俗中的陳規陋習加以“改造升級”,使其變本加厲、丑上加丑;更開發了不少“新玩法”“新招術”,低俗婚鬧、天價彩禮、大操大辦,對于很多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婚致貧、因婚返貧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個別家庭還因此釀成了無法挽回的人間悲劇。上述種種無不再次說明,治理婚嫁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倡導健康文明的婚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合民心、順民意、解民憂的正確之舉。
早在今年4月,民政部就確定了第一批15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通過創新婚育文化載體,加強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引導,對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2個婚俗改革實驗區。這些實驗區的出現,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到了國家治理這一問題的決心和誠意,捆綁在人們身上多年的婚俗枷鎖有了被徹底斬斷的希望。實踐也充分證明,這一改革是成功的、可行的,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引起各方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特別是基層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帶頭、率先垂范,更是加速了改革的推進步伐。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輕輕松松一朝實現的,總是要分步驟、分階段、分區域逐步推進。中國的婚俗傳承了上千年,雖然到了現代社會有些改變,但是想要徹底清除、連根拔起,還需假以時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文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發力、多點用力、多措并舉、久久為功,才能使和諧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成為社會穩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