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生命工程來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讓14多億中國人牢牢端住飯碗,理應成為國家意志、全民行動,一刻都不能放松。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擺在突出位置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一著不讓保障糧食安全,推動我國糧食生產連續17年實現大豐收。越是豐收不斷,越要居安思危。沒有耕地,糧食生存無從談起。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嚴守耕地紅線,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吃飯問題”是最大問題,等不來,靠不住,只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藏糧于技,科技興農,是保障糧食安全是關鍵手段和必由之路。中國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耕地只占到國土面積的7%,地少人多的矛盾在糧食生產上十分突出。千百年來,勤勞的中國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但傳統的精耕細作很難進一步增產增收,必須依靠科技來實現。因此,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今年9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無需太陽,不求助于植物,在實驗室里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實現了從“0”到“1”的新突破。種子是農業的“芯片”。10月1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超3200斤,再次刷新紀錄。農業科技成果捷報頻傳,預示著我國科技興農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糧食是永不過時的美德,珍惜糧食是每個人的基本素質。早在1934年,毛主席就強調,“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從吃不飽到溫飽再到小康,我國人民的糧食供給越來越充足,長期沒有“饑餓感”,導致浪費糧食現象時有發生。從餐廳食堂到酒館飯店,食客已散佳肴未動,網上“大胃王”吃播秀等屢見不鮮,甚至有人喊出“我付了錢,浪費是我們的自由”,這些不良風氣此起彼伏,必須堅決反對、持續遏制。古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每個人都應反對浪費糧食,崇尚節儉美德,自覺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推動個個拒絕浪費、人人爭做“光盤族”蔚然成風,一起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糧食安全,事關民生大計。既要國家頂層設計,推動增產增收,也要人人提高愛糧節糧意識,手捧飯碗,當思粒粒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讓我們以紀念世界糧食日為契機,廣泛開展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讓每一位公民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一起為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守護糧豐民安,奔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