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依托悠久的歷史建筑,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嶺南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對一些傳統街區和文化活化利用,加以創造創新,把傳承與保護嶺南文化融入歷史建筑、產業發展、城市建設,保護傳承做實了嶺南文化的“雙面繡”,繡出了嶺南特色文化發展的時代畫卷,繡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圖景。
這種用微改造“繡花”功夫,對老建筑、老民宅,對傳統文化、工藝技藝等進行微改造,不但繡出了顏值氣質,繡出了“精氣神”,而且延續城市根脈,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保存完好、承載歷史文化傳統的老建筑和古街區,遭受破壞甚至被無情拆毀。一些優秀文化、傳統技藝、民間工藝正逐步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讓人覺得很是惋惜。嶺南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嶺南古建筑作為嶺南文化的一種象征,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立足新時代,挖掘嶺南文化,捕捉文化價值,用好“繡花”功夫,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讓大灣區生活美好起來。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步伐加快,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日益密切,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用好“繡花”功夫,堅持守正創新,做好文化傳承,讓更多嶺南優秀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的生命力,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由此可見,用“繡花”功夫來微改造傳統文化,順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以科技手段,采用當代工具,以創造的手段煥發傳統文化更強的生命力,以創新的形式把傳統文化引向未來,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美好生活“甜”起來,既能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展現大國文化自信,有助于進一步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